第171部分 (第1/4页)

你看元帅荀偃临死时,范匄的劝说辞就知道。在范匄看来,最让人死不瞑目的自然是自家的私事,他想不到荀偃是为了国家。嘿嘿,我想,当时更让他惊讶和忧虑的,是自己外孙栾盈表现出来的才智,虽然他不会说出来。”

韩起沉默片刻,又问:“元帅去世,那么范匄将顺位接替元帅,你猜他会不会让你接替副帅的位置?”

赵武不吭气了,田苏阴阴的插嘴:“范匄他不敢。范匄带领大军回国,国内一半的军队依旧掌握在我们手里,还在继续战斗。而荀吴(中行吴)继任,也需要靠我们的支持,智盈也只能依靠我们才能站住脚。范匄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我们。”

齐策点头表示赞同,顺便建议:“主上,攻城器械已经造好,请让我们开始总攻吧!”

此时,南方楚国的军队见到郑国始终不开城出战,眼看春耕到来,令尹子庚只能无奈的撤军。走在半路上的郑国军队与宋国军队获得这消息,顿时松了口气,两国联军放慢了脚步,郑军统帅子蟜也有闲心与宋国公卿私下里联络一下感情。

宋国的政体,国君以下设立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空),司寇(有时分为大司寇与少司寇),大宰(有时增设少宰)。以上六个职务在国家中最为显赫,国家并没有专设执政职位,而是根据情况由担当以上六个职务之一的人选担任执政,如华元以右师执政,而子罕以司城执政,这一点很具特色。这时的宋国正进入“华元后时代”,与名臣华元的内政、外交大权独揽不同,这一时期的宋国,执政子罕(名乐喜,非郑国那个子罕)主要负责国家内政,而另一个名臣向戌主要负责国际事务。

子蟜私下里找到宋国左师、宋军统帅向戌商议:“我们郑国之前的内乱失败后,乱党尉止、子师仆被杀,侯晋出奔晋国(被赵武收容),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出奔宋国。如今,郑国彻底附晋,与你们宋国处于同一阵营。而那次动乱,遇害的子驷、子耳、子国的几子子西、伯有、子产对外逃的乱党念念不忘。

我听说侯晋如今在甲氏,帮助赵武主持甲氏的开荒事宜。这次赵武召集甲氏附庸攻击齐国,就有侯晋在里头,所以赵武才迟迟不让甲氏的军队与他汇合,他怕我们郑国与侯晋起内哄,直到我们郑国的军队走了,他才去召集甲氏的队伍。侯晋的事情也只能这样了,赵武子虽然收容了我郑国的叛贼,但我们对他无可奈何,只能期望他事后补偿我们了。

而如今,子驷、子耳、子国的儿子满腹仇恨,宋国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小帮助。我听说宋国也讲究礼仪,宋国收容乱臣贼子,恐怕不是讲究礼仪的表现。如果有可能,请宋国能引渡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

宋国左师向戎毫不介意,随口说:“乱臣贼子,我们宋国也愤恨啊!当初这几个是晋国安排在我们国内的,那时郑国是我们的仇敌,如今郑国已经转变了立场,那几个贼子继续待在宋国的理由不存在了。你放心,我回去后立刻逮捕这几个人,把他们押送回郑国。”

子蟜马上回复:“我们不能让宋国白白损失啊!郑国人打算用马四十乘(160匹)以及师伐、师慧两位乐师,交换宋国引渡那几名乱臣贼子。”向戎拍着胸膛保证:“这事就这么定了。”

此刻,临淄城下,晋军士兵正在忙着装配投石车与床弩。巨大的投石车向森林一般布满了齐国的西北门。这时候,傻子也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大子光站在临淄城头,诧异的问晏婴:“怎么回事,晋军的主力已经撤了,他们确实撤了啊!赵武子明明兵力不足,我不出城攻击他,他已经该向神灵祷告了,怎么他反而要进攻了?”

临淄城下,数百名赵氏武士以七十五人为一队,向军营前的两个人献弓。这是春秋时的一种礼节,它是古代中国的六大礼节之一:射礼。射礼不是一种单独的礼节,它常常是其它礼节的附属。一般举行射礼仪式,要么它是成年加冠礼的一部分,要么是新年祭典的一部分。城下举行射礼的年轻人恰好二者都符合,现在刚好是新年,同时,这些参加射礼的人又都是赵城学宫当年的应届毕业生。

七十五个人刚好是一个卒,学子们跪坐着向赵武献弓。赵武端坐在主位上,目光缓缓扫过学子们高举头上的弓箭,轻轻点了点头,随即赵氏家族巫师大声唱起了祈祷词。在声声祝福当中,几名学子排成一个横线,他们将长弓竖直在身前,慢条斯理的检查着弓弦。这个动作要显得有条不紊,而且充满雅致的风味。雅致与否关乎礼节的完美,所以各位学子表情严肃而认真,他们慢慢的梳理着弓弦,同时把身躯挺得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