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 (第1/4页)

一个月后,赵武在卫国登上赵氏战船,大部分赵氏军队直接回国,从甲氏辗转前往新田城附近的棘门,而后解散。但按照规矩,赵武必须先去周王室,向周王室报告征战胜利的消息。

以前这样的活很难轮到赵武,当然,即使轮到赵武,他也用不熟悉王室礼节为借口推脱,如今他已经是晋国副元帅了,与王室打交道的事情,他迟早要面对。所以,胜利的军队可以直接回国,他却必须带领齐国交出的质子大子光,一路逆流而上,前往周王室。

此时,齐国国内那位齐灵公继续做出寻死行为,他感觉到自己两次战前逃跑都被大子光阻止,不是因为自己无耻,而是大子光扫了他的面子,目前大子光恰好作为质子被送到晋国,齐灵公赶紧完成了换嗣,他宣布立牙为大子,命大臣高厚做牙的太傅,宦官夙沙卫为少傅。齐灵公这一果断行为立刻赢得一片仇视。战争中,齐灵公的怯弱与不肯承担责任的行迹,已经让这位国君在军方威信扫地,而大子光的果断与坚持,赢得了齐国上下一片赞扬。如今齐国战败了,齐国的公卿大夫,乃至齐国百姓都把崛起的希望寄托在留守的大子光身上。而大子光为了平息晋国的愤怒,甘愿以身为质,更是让齐国上下感激不尽。

然而,齐灵公却在背后废除了大子光的继承权,顿时,齐国卿大夫感到前途黑暗,齐国失去了希望,愤怒的齐国军方开始磨刀霍霍。齐灵公则得意洋洋,他深深佩服自己的果断与睿智,能在大子光前脚走开的工夫,闪电般撤换了嗣子的人选。

这事,目前大子光还不知道,他正在赵武的船上与赵武结伴同行。按照春秋规矩,大子光无论如何是一国君位的继承者,赵武这个领主必须尊重君权至上的原则,对这位“大子”毕恭毕敬……遗憾的是,赵武不遵守春秋规矩,那也是闻名遐迩的。大子光沿路随行,赵武并没有给予他恰当的尊重,连他在卫国期间,都没有允许大子光拜见卫国国君。

此时,已经是春末了,阳光越来越毒辣起来,黄河水奔腾不停。赵氏的战船在河面上走着Z字型,一会儿靠近河的左岸,一会儿则向右岸。大子光呆呆的坐在甲板上,偶尔在船靠近河岸的时候,还能看到河岸两边郁郁苍苍的森林,以及在河岸上忙碌的农夫。中国在春秋时代,黄河很少改道或者洪灾泛滥,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两岸的植被没有被破坏。当时,河泽两边的森林属于封建领主的“专利”,百姓不得任意砍伐。这种专利保护了河岸的生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很少为水灾而困惑……直到晋悼公废除了专利法。

谁都没有想到,晋悼公去世后,是晋悼公最好的朋友及玩伴赵武,首先恢复了专利法。赵氏战船一路逆流上行,大子光可以明显感觉到,在赵氏所属领地里,河岸两边巨树森森,浅岸上芦苇茂密。但进入国都附近后,河岸变得光秃,等到进入韩氏、凡氏、栾氏(今河南新乡)在河北岸的领地,岸边几乎见不到成材的树木,以及像样的芦苇林。

这次,大子光作为质子,他的谋臣晏婴并没有随行,后者留在国内,帮助大子光运作所属封地,并维护大子光的权力。孤身上路的大子光没有说话的人,他惆怅的看着黄河两边,叹息说:“离故国远了,已经听不到白鹤的鸣叫声了。”

话音才落地,韩起在他身后插话:“我韩氏领地,论土地肥沃远远超过赵氏;论人口稠密,赵氏也不能相比;但论粮食产量……嘿嘿,这似乎比不过赵氏。不过,两岸的土地我韩氏已经灌溉了十余年,农田里自然见不到杂草与树木,没有杂草与树木,水鸟无法栖息,你自然就听不到鹤鸣了。”

韩起说这话不是贬低赵氏,韩氏与赵氏的关系大家都明白,韩起这是在夸耀自己对领地的管理,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赵武。春秋时,人的观念不同,那时的人没有环境保护意识。韩起自诩自己的领地开发完善,而赵武的领地地广人稀,现在正在竭力拓展垦荒工作,而貌似赵武担当家主以来,赵氏一直在为垦荒而努力。

大子光也是春秋人,他的大多数观念与韩起相同,故此韩起的话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不过韩起的话还是令他有点不解,他小心的问:“韩氏的领地面积似乎不下于赵氏,瞧这情景,韩氏对自己领地的开发也不遗余力,我就弄不明白,韩氏的人口与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赵氏,怎么粮食的产量韩氏却自愧不如。”

韩起噎了一下,尴尬的回答:“咳咳……武子的经营手段我向来佩服,所以他年纪虽小,我却让出位子,让他升迁。哦,赵氏人口少于韩氏,无论赵武子这几年多么努力,在人口丁壮方面,他始终比不过我韩氏……细论起来,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