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 (第1/4页)

汀�

春秋贵族的宴请方式,为每个人面前摆个小桌,桌上摆着自己吃的食物。按照当时国人的习惯,盘中的食物尽量追求丰盛,堆得老高。贵族吃不下这些东西,也不会浪费,因为撤下去的盘子,里面剩的残羹冷炙就是奴仆的食物了。

桌案上,诸卿面前整齐摆放的、用于饮酒的器皿也不是青铜器,而是一种色泽均匀的黑瓷。这年头瓷器属于高科技,是因为陶匠总无法提高陶窑的窑温,没有高温就没有大规模量产的瓷器。如果不是赵武提早发现了山西煤炭,并开始使用煤炭开始烧窑,也许如此多的瓷器不会出现在春秋。而正常的历史上,中华之地大批量出瓷器是从宋代开始的,因为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才提供更高的窑温。

整个宴席上,唯独赵武与赵成使用的酒杯。与大家的稍有不同,这两人使用的是绿色的玻璃杯!早期的玻璃都是绿色与红色,这是因为早期的玻璃都是从青铜器与铁器冶炼中发现的,所以都带有铜与铁的燃烧色。赵武的玻璃杯比较厚重,厚的跟青铜器酒爵相似。没办法,当时人的审美观念以厚重为美,轻薄的东西则认为是轻浮。而赵氏出产的玻璃杯,最初也是仿造青铜酒爵的形状开始,所以杯壁非常厚,这种厚壁杯子散热不快,如果向里面灌注热水,玻璃杯经常会炸开。

比较起来,赵武的酒杯颜色更加均匀点,颜色仿佛是秋天麦苗一般葱绿的翠色。而赵成的酒杯颜色稍有点杂,带有缕缕的铁锈红色。其实,在春秋人眼中,两色的玻璃杯更罕见,更珍贵。

但赵武与春秋人不同,就在于他喜欢的东西,大多与春秋人观念拧巴着。是他首先提出了纯色玻璃的概念,他的酒杯是自己挑选的。在参加酒宴的人眼中,赵成握着比自己父亲更昂贵的酒杯,是赵武太宠爱这个儿子的表现。作为儿子,酒器居然比父亲更精美,太不符合级差待遇。

这两支酒杯很罕见,赵氏虽然研究出了玻璃的制造,但由于原料的限制,赵氏目前出产的玻璃还大多是中国一贯的钙钡玻璃。这是一种浑浊玻璃,可以冒充玉器。所谓“随侯珠”就是这种成分的玻璃。

赵氏也出产钠镁玻璃,但因为原料限制而产量很少,几乎不对外交易,所有的出产都被关系密切的贵族家族包揽。而钠镁玻璃因清澈透明,大多数被当作水晶,用于制作高级器具。像如今赵武父子手中这样清澈透明的钠镁玻璃杯,目前,整个华夏唯有眼前这两件而已。

手里握着价值千金的玻璃杯,赵武父子却毫无觉悟,他们举杯叮叮当当的碰在一起,赵成祝贺父亲取得百年难遇的大胜,赵武则预祝儿子能留下一个完美的初阵记忆。座下的子产却在啧啧叹息:谁说赵武举止不像贵族,那个贵族像这样,把价值万金的玻璃器皿不当回事的碰撞在一起……瞧着都心痛。

音乐声响起,丝竹渺渺,赵氏特制的酸酪(酒)呈现献上来,五颜六色的果酒喝到嘴里仿佛像蜜一样甘甜。在座的郑国大臣与宋国大臣称赞不止,而座上的赵氏父子依旧淡淡然的,他们还窃窃私语:“今年的粮食欠收,果子似乎也因为干旱而比较干涩,酿出的果酒口味不比往年,酸涩了许多啊!”子产已经彻底无语了……一旁的楚女,则从头到尾只感觉无穷无尽的惊喜!

这样的宴席连着举办了三天。三天后,晋国军队整装待发。赵武留下中行吴继续监督造船,自己则领着晋国其他部队调头转向东北方向。

晋国总共三个整编军,如今前线集结了两个军多一个师的兵力,霸主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兵力来到南线,不为针对另一个超级大国楚国,而是气势汹汹转向了蔡国。

蔡国的国都遭围攻已经三个月了。宋国的军队战斗力不行,刚开始攻击失利后,宋国立刻改变策略,驻扎在蔡国国都城下,开始采用长久围困的策略。困城战是漫长的,宋国以前遭遇围困,都到了百姓相互换交换儿子当作食物,用尸骸当作柴火的惨烈地步。这次宋国转而围困蔡国,三个月后,蔡国国都已经失去了炊烟。

南方的隆冬虽然不太寒冷,但在这个用麻衣、兽皮做御寒物的古代,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也是很让人受不了得。贵族有厚重的皮裘,日子还过得去,百姓已经冻得无法出门捡柴了。

蔡国司马忧心仲仲的站在城墙上,下意识的询问本国执政:“楚国还没有来救援吗?我们还能抵抗下去吗?”

第二百三十章 观众太不配合

蔡国执政想了想,回答:“我们的粮食还充足,今秋收的粮食还没有吃光。如今宋国堵住了四处城门,虽然让我们无法出城砍柴,但我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