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 (第1/4页)

齐策后半段话不免有点灰心丧气,主要是晋国的扩张,使得信息大量涌入赵武,齐策感觉到他已经失去了对事物的把握,甚至面对层出不穷的变革与发明,他感到有心无力了。这也就是他此前躲入自己封地的原因……

赵武赶紧夸奖齐策:“其实,这场战争中我最得意的就是,齐策将道路的经营与维护权分包给各地商人,结果我晋国几乎很少动用正式的士兵去修筑道路,利用各地商人们主动雇用当地闲杂人力,他们仅仅花了十个月的时间,修建出一条从我晋国新田城直抵郢都的大路。而这条路的修建,雇用了沿途列国的闲散劳力,更帮我稳定了各个占领地区。这是大功啊!而这也是东郭离随行商人数量庞大的原因。

我猜想:当列国商人闻听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追随晋国南下。在他们看来,连替大军修路都能盈利,都能发财,那么亲身来到我晋国军营,商机更多。没错,我这里商机确实多,营房里的战利品已经堆满了,但我手头却没有多余的士兵去护送这些战利品回国,这些商人来得正好。齐策,军中除了留下必要的物资,其他的东西全部卖了,卖的钱无需向我当场交纳,因为在这里交给我,我也运不走。

告诉他们,我们可以采用佘帐的方式,让他们彼此相互担保,可以不用当场付钱,就领走货物,而后在晋国新田城,向执政府交割货物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把货物先拿走,然后运回自己家乡,一边销售,一边向我支付货物款项。”

齐策嘿嘿一笑:“如此一来,我们连押运战利品回国的费用都节省了。”

赵成听明白了,赶紧补充:“想必商人们也愿意,他们不费一个钱,就可以预先获得货物,而货物的款项回去后再支付,可以让他们“无中生有”的挣取利润,这也许就是战争带来的另一项收益吧!”

齐策笑了:“但愿楚王不要太着急投降……”齐策说的这话,越说话音越弱,因为他话说到一半,就看到宋国的左师向戎引领着一名楚国贵族走进赵武所在的区域,他一边走,一边恭敬而友好的与这名楚国贵族寒暄着。齐策尴尬的一笑,自言自语:“这时候,楚国派出大臣来我军营,恐怕楚王打算服软了……没错,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楚王还想激怒我们吗?”

果然,向戎走近赵武,介绍那名楚国贵族:“这位是楚国大臣沈向,他奉楚王的命令,前来犒劳我军的。”

沈向,无名之辈,从他的名字可以猜出,此人与被赵武攻占的沈国有关。只听此人恭敬的向赵武鞠躬:“晋国的大军驻扎在郢都城下,寡君不聪明,大过年的竟然忘记了慰劳晋国军队。最近寡君在宫中品尝了今年的新麦,想起来贵国的军队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还辛苦地驻扎在郢都城外,觉得实在是对不起贵军。外臣因此奉命,送上千余车柴草,牛羊若干,酒一百担,希望能因此减轻寡人的罪过。”

沈向说的话彬彬有礼,他送出的这些礼物,实际上隐含着示威的意思……你晋国不是封锁我的城门吗?还限制我们出门打柴,我们郢都城的柴草丰富的很,轻易就能拿出一千车来,我们的粮食也充足的很,去年的新麦已经进入城中,我们无须为饥饿担心。至于贵国的军队……瞧这天寒地冻的,住在野外多不舒服,不如你们吃完了这些慰劳品,打点行装回家吧!你们家里可暖和了,如今想必你们也搜刮够了,赶紧回家见见自己的妻儿老小,然后住进温暖的房子里,品尝今年的新麦吧!

现在是冬天,古人认为当年新收割的麦子不能立刻吃,等不及品尝是不祥的,所以新麦要储藏一段时间,等麦种里的水分干了,才开始食用,并认为这样最安全。所以各国的贵族都喜欢在隆冬时分、于新年开始的时候,品尝新的麦子。楚王在这个时候品尝新麦,也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新春即将来临。

赵武微笑着,细声细气的回答:“哦,楚王还能吃到新麦,这确实得感谢我。记得前几天运送新麦的粮车入城,我只是按规定取了其中的三成,剩下的麦子,我们任由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运进城中……你回去告诉楚王,我们住在郢都城外,挺好的!这里的气候要比晋国暖和,我听说晋国最近大雪飘飘,这里却温暖如春,我们住的挺自在的,我已经开始喜欢上这地方了。”

赵武这话的意思是:别废话了,有什么祈求你赶紧说,我很忙,而且挺喜欢这里的风景,正打算赖着不走。至于我们的粮食,你不用担心,我们扣下了你们三分之一入城的粮草,粮食充足的可以当柴火烧,你们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齐策双手一摊,指点着晋国这座军营,也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