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 (第1/4页)

韩氏军官一咧嘴,得意的笑了:“执政,这本来就是一座山啊!我们是把山削出台阶,而后一层层修建房屋、台榭、楼阁,这十三重丘不是筑造出来的,是削土为丘。”

“呀!真奇思妙想……”晏婴感慨。

韩氏军官嘿嘿笑着,答:“当初元帅想出这法子的时候,大家也都这样赞叹,但元帅说:其实,当初先民铸造房子,很可能就是“以山为丘”,只是后来聚居的人数过多,依山而建,水源满足不了聚居的人群,故而人们离开了山中丘穴,开始依水修建山丘……时间长了,人们便忘记当初先民的建造技巧了。”

“不管怎么说,赵武子能够想起利用地势,依然是种大智慧啊!”晏婴回答:“但我怎么核算,也想象不出晋国那么点人手,就建造出如此规模的建筑群,这中间有什么诀窍,你能告诉我一下吗?”

“据说,当初赵氏在甲氏垦荒时,因为甲氏沼泽密布,赵氏便设计出这样一种建筑方式:先动用人手将土山削成一阶阶台阶,伐下的树木放置在台阶边阴干。等到一层层丘壑建成,则取用台阶上的木材,就地修建台榭,每层台阶上的木材用完为止,接着修建上一层台阶,层层叠叠上去,直到完工。再修筑通向台顶的石阶,以及修缮每层丘壑上的环绕车道。

执政,忘了告诉你,你从这里看到的是十三层丘壑,但其实我们没有逾制,这也可以算一重丘。我们的丘全是缓步上升的,那丘道环绕山丘十三圈,看起来像是十三重丘,但如果坐马车沿丘道缓步上升,一直可以通道丘顶,执政可愿意去丘顶看看?”

晏婴摇头拒绝:“我还是等到武子到了一块上去吧……我听说你们的军队正在攻击昭关,晋楚已经弭兵了,天下正在屏息等待双方缔约的消息,怎么能重燃战火?”

第三百四十章 如此一个妖人

战火重燃不重燃,可不是韩氏一名小军官所能决定的。

当初,赵武最早打算把盟誓台修建在郢都附近,以便更好的威慑楚国。但他撤军走后,盟誓台的修建全权归韩起筹划,后者是个老牌贵族,出于贵族的礼貌,韩起认为把盟誓台修到别人家门口,过于不恭敬,况且,这样的盟誓台也不便于长久留存。故此,韩起将盟誓台的地址向北方移动了许多。虽然如今这座盟誓台依旧在楚国境内,但他离宋国更近了,离晋国飞地新智也只有200余里,这使得盟誓台在修建过程中,更方便的从宋国获得补给。

等楚国国内发生动荡后,郢都城下戎守的韩起直接带军回到了宋国,回程中路过盟誓台,韩起留下了不足千人的留守部队,以防范破坏者……随后,韩起奉召回国,归心似箭的他直接从宋国动身,考虑到楚军在郑国,他选择的路线避开了楚军,当然,也与直接冲楚军而去的赵武擦肩而过。

因为走得匆忙,加上韩起不打算引起楚军的注意,所以他走的时候谁都没通知,只带了少量护卫轻车简从,而这支守卫盟誓台的队伍更是被他彻底遗忘。古时通讯技术不发达,如果不是晏婴过来,小小的韩氏军官甚至不知道家主已跑回国去的消息,这样的人,能对晏婴的话做出表态吗?

韩氏军官唯唯:“执政,听说元帅正带领大军向这里走来……执政且稍等几日,等见了我家元帅,执政亲与我家元帅说吧!”我只是一个守卫的小军官,有什么事你自己跟我家元帅谈。

晏婴本以为守卫如此重要设施的军官,一定是韩氏重臣,那么他的意见就能很快地反映到赵武那里,这样一来,他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还能避免与赵武正面冲突。但他没想到,韩起居然不按牌理出牌,不符合常规的安排了一位被遗忘者担当盟誓台最高长官。

晏婴眺望着楚国方向,自言自语说:“天下等待和平许久了,若能实现和平,我们就可以专心对付旱灾了……列国即将缔约,可别再节外生枝了。”说到这儿,晏婴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这番话说了白说,面前的军官压根无法理解。

此时,宋国境内,楚灵公正在得意洋洋赶路。脱出鸟笼的他一身轻松,他一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一边对同车的公孙归生(蔡国贤人声子)说:“寡人竟然不知道,蔡国的景色如此美丽……这地方好啊!四处鸟语花香,周围地势平缓,最适合战车奔驰。”

这话有点打脸,什么叫这里风景独好?现在这里属于宋国了,原先没见到楚君称赞,如今河山依旧,归生见了只有伤感,楚君却称赞它好,它再好也是别人的风景了。归生并不知道,楚君惯常称赞别国风景好。真实的历史上,楚君就是从郑国归来,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