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基于大清这样的现状,慈禧在载泽、端方、袁世凯等人的力促与解释下,还是很愿意立宪和实行地方自治的。立宪中的“大权统于中央”这一条,很对慈禧的胃口,慈禧可以借这个重振朝廷的权威。而地方自治,给乡绅们自治权,他们的自治必然大大削弱督抚的权力,使得督抚无力与中央对抗。

预备立宪在慈禧的赞同下,在重臣能臣如张之洞、端方、袁世凯的支持下,在皇族相对开明的王公如载泽等的推动下,紧锣密鼓的开始实施了。

四.中央的资政院与地方的咨议局

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7年8月,上谕曰:“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中国上、下议院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按此上谕,资政院很快成立。

1907年10月19日,清廷下令各省筹办咨议局,选举议员。将咨议局作为各省地方议院的初级形态。可以就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地方性法规、资政院成员的选举等事宜作出决议。当然,咨议局还不是一个立法机关,他的决议不是刚性的,不是非执行不可,督抚对自己不满意的决议,可以请咨议局重议,重议的结果如果和督抚的想法还有冲突,则报请资政院裁定。

但是各省都不动,因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选举”一说,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选举,于是只好傻愣愣的相互观望,相互打听“选举”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操作。

在清廷的再三催促下,各省终于开始缓慢的动作了。选民资格的认定,候选人的条件,选举的程序等等,这些东西官与民都不熟悉,因此这个选举活动混乱不堪,也有人趁机作弊,也有督抚不遵清廷所有议员均由选举产生的命令,只选举部分议员,也有闹出其它笑话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选举,其进步意义、象征意义,其对民心的震撼影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1908年六月,资政院奏称:“立宪国之有议院,所以代表民情,议员多由人民公举。凡立法及预算、决算,必经议院协赞,方足启国人信服之心。”督催清廷尽快选举议员,成立议院。

1908年8月,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共*,对君主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该法留给君主的权利极多,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诟病。但是该法的公布,让“君权神授”变为“君权法授”,也就是说,从此以后,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必须依照法律才能发号司令了,皇帝也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几千年来充当上天之子的皇帝,终于由神变成了人,在人间法律的约束之下,而且,该《大纲》明确规定法律的制定者是今后就要成立的议院。自此,中国政治的进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各省的咨议局议员选举在这种气氛中正全面展开了,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省的士绅各展神通,都想被选为议员,于是各种各样的竞争开始了。1908年的11月中旬,各地选举活动鼎沸赢天,正在激烈时候,忽如震雷一声,光绪皇帝龙驾归天,紧接着当权太后慈禧也一命呜呼。中国的近代史在这儿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之后,又是一连串的问号。

大清此刻该何去何从?慈禧光绪之死带来的权力真空又由谁来填补?这些,慈禧已经安排好了,她在光绪去世的前一天,就派人将年仅两岁的溥仪接进了宫中,准备接替光绪的帝位,并命溥仪的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以维持大清政权的正常运转。光绪未死,她就安排好了这一切,这意味着什么?

看来,慈禧知道光绪马上要死,但她是怎么知道的?这中间肯定有猫腻,仅凭慈禧在光绪死前就安排好了一切这一点,毒死光绪的最大嫌疑人就是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嫌疑最大的慈禧(1)

毒死光绪,嫌疑最大的人就是慈禧了,她有最便利的条件,光绪就被她幽禁在瀛台殿内,并由太监多人看守着,要害死光绪,只需她对李莲英或某个首领太监悄悄下一道命令,光绪的命就难以保住,光绪那时虽然拒绝吃慈禧他们弄来的药汤,却不能拒绝吃饭,饭中下毒与药中下毒,效果也没有什么不同。

慈禧毒死光绪的理由也很充足,虽然在表面上,光绪对她一直表示顺从,但光绪内心深处的叛逆精神,慈禧深信不疑。“百日维新”对慈禧的印象太深刻了,光绪为了他心中的目标,是不顾一切的。光绪在被幽禁后,并没有向慈禧真正的投降,当然,光绪嘴上不可能和慈禧硬顶,但他内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