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许娇容是真的傻了,还是她是为了弟弟谋划更多?

不怪毛骧这样想,实在是老朱的暗示太明显不过了。

不说许娇容如何让老朱众人傻蹩,考场上这时已经发了卷子,众士子埋头看卷。

这次的考题竟然来自《孟子》,“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好家伙,一看这考题,不少士子面露微笑,他们仿佛是看到了—位民本民×思想的君王。

许仙却是知道,朱元璋曾经就声称:“孟子这老头假如还在的话,就把他抓过来给宰了。”

为什么?因为孟子说过:“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这种民本民×思想是大大不利于独×者的恣意统治的,自然就被独×者朱元璋同志所痛恨了。

中国的统治者其实是没什么真正主义、真正信仰的,对他有用的他就要拿过来加以强化,对他没用的虽是儒家思想他也要加以摒弃的。

就人的天xìng而言;是喜听颂词而恶闻谏语的;所谓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忠言在很多时候都是逆耳的。历史上爱听阿谀之词的举不胜举,但专爱听逆耳之言的好象没几个。即使是圣明如唐太宗,这个一千年才出一次的仁君(《旧唐书》称他为“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也有受不了他手下那个忠心耿耿的谏官魏征的时候,有一次退朝之后对他老婆说:恨不得把这个乡巴佬活活宰掉。还好他老婆见识比他更高超,总算劝住了。

这题目绝对不会是老朱出的。天下人都有爱听好话、恶听批评之语的通病,一言不和,拨刀相向实在是常事。作为一般百姓而言,手头既没刀,也无权力判人死刑,虽然在气头上,大骂几句也就罢了。但如果是皇帝的话,就不一样了,他一发怒,就说:“推出去斩了。”于是那个跟他言语不合的大臣就被斩了,一点余地都没有。虽然以后后悔了,最多也就把这个大臣的墓修一下,给他的儿子封个官,给这个大臣谥封个什么忠侯之类的号也就罢了。

然而,这个好大臣终究是不能爬出坟墓了,而他的能兴邦利国的好建议也终究因为时世变迁而终究作废;徒留遗憾。

老朱做的出来吗?他绝对做的出来。

好在许仙的目的是为了气运,而不是为了巴结老朱。但是就是如此,许仙也不愿意得罪老朱,至少在这名次没有在老朱手上刷到手之前不行。

翻翻找找,找到了篇大清状元的马屁文抄了起来。

要比觉悟xìng,这也有比大清的文人更驯服,更谎话连篇的吗?没有吧!

只不过抄的时候要把“胡人入侵中原的正义xìng、天命xìng”改成“赶出去”罢了。

第188章、魂淡

(不好意思!这几天有点忙,没时间码字,好在快忙完了)

这位大清状元马屁拍的之深刻,为人之无耻,抄的许仙都脸红。

简直就是胡人不入侵汉人的江山,这汉人便完蛋了,老天爷也不再眷顾中原。

好在这家伙不知道西方神话,否则什么神灭世人,他都编造得出来。真到那份上,他就不会是小小的状元郎了,绝对又一丫的董仲舒。

但是有什么办法?为了好名次,为了气运,还是要抄他丫丫的。

看许仙写考题时咬牙切齿凶恶的样子,巡到他这儿的差人小腿肚子直打哆嗦。

许仙可是个凶人啊!他这万一做不出来,牵怒于你我,那岂不是白白吃了苦头?

老实说,虽然许仙大街上刷气运的行为结束了,但是也造成了他在“体制内”的名声实在是不好。没有人不怕他。

这本是高高在上,俯视蚁民的人物,却是那么的丢面子。

没错,许仙打了他们,抢了他们银子(在他们看来这付银子给百姓看病,便是抢他们银子)也好,他们都不觉得。因为许仙与老朱的关系太好了,有老朱护着,这抢了也就抢了。他们认了。

这权臣佞臣欺压他们这些“君子”,这不是正常的吗?反倒是他们既要向打伤的百姓道歉,又要付治病的银子……他们记恨于心。从古自今,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才是真真地在羞辱人。

正因为如此,许仙虽然在鹿鸣宴上一鸣惊人,结识了不少士子,入了士子们的大团体,但是他们反而下意识地希望许仙学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