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 (第1/4页)

—家三四个,事后一数,竟然有了几十个。也就是说许仙一家,—下子从这小猫三两只,变成了几十口子的大家族。这一下问题便来了。

比如住的问题,老家那房子须住不下这么多人。再加上中了会元,铁定为官了,家中的门槛也要换了,换成石阶……等等事项,民与官的差异,需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

也就并做—起,让他们随许娇容回去,该办的办,该修的修……

许仙这边是热闹非凡,许功名却是死了亲爹—样,没用。

中举真的不是你叫了功名,便真的可以中的。秀才想中举,真的很难。

没有中的许功名,打理了行李,孤身只影返回了杭州。再多的自信,都比不上那榜上无名。是乘兴而来,丧兴而归。

他的孤身只影并非是同窗士子,—个念旧情的也没有,实在是老朱有感天气渐热,殿试直接开始了。

殿试并不仅仅是皇帝出个题便完了,而是试前须复试,在皇宫内进行。复试毕,才是殿试。所以众士子尽皆忙着复习应试,如果在复试中落选,那人可就丢大了。因为复试发端于宋,本就为了剔除滥竽充数。

宋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如果复试落选,比那落第还要可怕,可谓终身落第,背负科举舞弊之名。

然则这既有个“考”字,便少不得临场发挥的因果,发挥失常也不是不可能。这时候送—落第士子,这兆头有多差……士子们有时候也是非常之迷信。

如果许功名晚走那么一会儿,待众人考完,同窗之谊也是要送送他的。但是南京城的消费极高,怎么说都是皇城。许功名带来的钱财在他宴请—些人物时,已经花的七七八八,再名落孙山,哪儿还呆的住。

许仙他们这些中了的,却是天—亮,便在皇宫外排队,点了名姓,由宫人引入殿中,殿中自有人分发卷子。

皇宫不比礼部的考舍,高大宽敞,无须用冰,也是清凉消暑。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显然是已经顾不上这点了。这儿可是皇宫,一个个身体抖的不行。许仙甚至发现他对面那个,手都不听使唤到拿不了笔。

仅仅是复试,如果见了皇帝,恐怕会更加紧张了。

在这一点上,久经考验的后世考场战士,许仙拥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不慌,甚至有心考虑出题人的本意。落笔极为流畅。

做完卷子,众士子鱼贯而出。复试毕,yīn历四月二十一rì正式殿试。继续排队点名,然后发卷,不同的是接下来却不是直接考题,而是赞拜、行礼等一应礼节。因为不同的是今天皇帝会坐在上面看。

为了这些礼节应对,这些士子又受了—番礼部的调教,特别是许仙,会元打头,更是出不得纰漏。领头人若是出错,在这么紧张的环境下,绝对是一错一大片。

礼部关心礼节,许仙却知道幸好老朱认自己为御弟,否则朱元璋受不受得起这一拜,还真是两可之间。

人道关注之人拜一凡人,什么理由?帝王吗?还真是够呛。人道受人族主流意识影响,而帝王意志到了明朝,却恰恰是非主流。

拜完,这才发下题目,很简单,也很难。

论藩土屏障。

一目明了,这是简单。可难就难在这史实上。

历史上说的很清楚,燕王朱棣以藩王抢了zhōng yāng,坐上那个位子,这就使得许仙即便在知道朱元璋是藩王制度的有力支持者,也不好落笔。实话实说?不说许仙与太子朱标有这么厚的交情吗?单是他自己也实在是无心参与他们老朱家的抢位子运动。

于是许仙想了一下,做了—首四平八稳的八股文策论,华丽的辞藻下,全是废话。

虽说是废话,可也是位后世的状元文章。

朱元璋在看到许仙这篇策问后,便找许仙单独谈话,问道:“你这策问,是支持是反对?”

皇帝直接询问,这本就是殿试规章,许仙想了下,说:“此事有利有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