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朱允文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朱允文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朱允文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朱允文赦免了他,黄子澄哭著请求朱允文治李景隆的罪,朱允文没有接纳,子澄便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朱允文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

正所谓不怕神—样的对手。就怕猪—样的队友。显然黄子澄便是朱允文这边的猪。

黄子澄见许仙动问,立即给跪了:“下官黄子澄……”即便他明知道许仙在戏耍他,他也得跪。因为许仙这王爷可是与其他王爷不同,不是因为许仙是老朱平辈的王爷,也不是许仙是什么神仙,而是许仙手中捏着皇帝的官帽子。也就是说许仙是有权发起对朱允文同志皇位弹劾的,至少老朱的遗旨上是这么写的。

如果朱允文是位强势的皇帝,先祖遗旨什么的,他照样可以不听。但是他朱允文偏偏不是一位强势的皇帝,更不必说现在还有个四王叔起兵了。

不要多,只要许仙歪歪嘴,说朱允文同志不合格,那可就不得了,至少政统上出了问题。

不要看政统不过是统治者的夜壶,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但是你要说这东西没有吧?那还真不行,比如清末十九世纪,科技昌明,那些白化病奇奇怪怪的东西早已忽悠不了广大观众,统治者只好从别的地方寻找理据。清末这群**党寻找到的,是“华夷之辨”,认为华夏是汉族人的天下,满清不过是窃取朱明政权的蛮夷,所以必须推翻,建立汉人的新国家。这个理念一经宣传,便深入人心。连赵家庄的阿q,也知道**党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兴中会、同盟会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光复会的口号“光复汉族,还我山河”,华兴会的口号“驱除鞑虏,复兴中华”,都是由此生发的。

红朝在起事早期宣称阶级斗争,为了论证自己暴力行为是政统,不惜把黄巢、张自忠、白彦虎这类双手染满鲜血的刽子手,从地狱里挖出来,涂脂抹粉后,捧上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神坛。

等太祖去世,太宗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以及刚从孝宗处偷来的政权。为了论证自己是政统,则祭出“改革开放”这面大旗,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来证明自己的合法xing。到了江高宗,依然秉承上一代的思想,保8成了政治任务。

然而人力或有穷时,经济也无百年之好,保8任务rì益艰巨,乃至不可完成,所以现在又开始念“和谐”“民生”的经,但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只要许仙站出来,大吼一声,朱允文不适合当皇帝,那他还真完了。至少黄子澄是这样看的,不要忘了老朱的位子虽说只有一个,但是老朱的儿子可是一点儿不少。聚一聚,绝对是可以聚出几十万大军,到那时候……

显然这黄子澄还是认为朝廷必胜的,他反而是怕许仙做—根搅屎棍。他心中有这样想法,不免便说出的话……

呵呵!许仙便笑了。

他还能说什么?最讨厌的便是这种已经把绳子套自己脖子上了,却还觉得自己多么厉害。多么能耐的人。

用后世一句话。小母牛倒立,牛逼冲天了。

这时候。真是说什么都是白瞎。

既然人家不怕死,许仙更没有理由出头了,他开始观望起来这南京的龙气。观望干什么?当然是自己拿走了,反正这里的皇dì dū要没了,人朱棣又不稀罕这儿,到时候会běi jīng建都。他们又都用不上,许仙可不嫌弃。

看大明龙气张爪舞爪直对北面,单从龙气上看。真的很难看出这南京的龙气不如běi jīng。但是偏偏那么奇怪,明朝有朱棣朱允文,清末有孙袁,民国有蒋毛,其都是北胜南。

为什么?这龙气之中是否有什么秘密?

许仙这—沉思,可就顾不上朱允文与黄子澄了。许仙不发话,这朱允文便得爬。因为这时代讲究一个仙人对凡人的考验,所以他得爬。当然他也只想到这些,其他什么许仙可以在政统上动摇他的统治,朱允文这家伙可比许仙还要政治小白。是绝对不会明白当年皇爷爷都撤不了自己的职,为什么这时候王叔公却可以。

至于黄子澄……老朱虽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