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第1节 小刘横空出世

《三国》的开篇之语和《百年孤独》的开头一样经典,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统领全书。而《百年孤独》中,“多年以后,某某某站在哪里想起了某某人和某某事”这句话将故事分了个段,然后从这里扯开了去。今儿,莲子开扯三国。

三国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看章回的题目,几个重要人物将要出场,而且还有很重的戏份。原书开篇头一两页,纯属背景交待,我记不得那许多读不准音的名字,所以一律带过,反正他们都活不长,也没有流传千古。总之,皇帝昏庸无能,乱臣贼子一大堆,占了大势,所以忠臣们只能死的死,隐的隐了。

所谓乱世出英雄,第一大人物,老刘,就要出场啦。当然,当时还只能称之为小刘。

书中介绍说,这个小刘同学“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这我就有点不明白了:依我的观察,不好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皮。一皮,性情哪“宽和”得起来?你说他既不皮,又不爱说话,又不好好读书,他整天干嘛呢?就一门心思想当老大?——还真是的,家门口一棵大桑树也能被他想象成自己的车盖,让“乡中小儿们”对他前拥后呼。你说他平时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一张嘴,就整一狂言,谁信啊!可见老罗没谱,要不就是小刘同学想当皇帝想得有些神经。——如果这事真有谱,那么现在当家长的可要注意了,象小刘这样不好好学习,又很木讷的孩子,不一定是棵朽木呃,大智若愚就是指他这种人,万不可歧视,得好好培养。

咱再来评评小刘的容貌。“身高七尺五寸”——我懒得换算,反正看电视剧拍出来的小刘同志,都是个矮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咋左看右看象只猴呢?没进化好?偏偏容貌“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让我有些美好的想象,整个一偶像派嘛!他要能活到今天,贾宝玉一角不用海选,就他了。

小刘的身世惨点,没爹,由娘亲一手拉扯大。平日里以贩卖草鞋和织草席为生。有人曾说小刘是编草鞋的,从“贩屦织席”这四个字来理解,鞋子不是他编的,他只是个二道或三道贩子,编鞋子的技术难度高了点,织织草席还是可以的。而且“贩屦织席”的可能不是他,而是他妈。他十五岁就出去游学了。十五岁之前,顶多跟他妈背背包,生意忙的时候,给翻找一下顾客所需不同号码的鞋子。这个时候的小刘同志,话可能多些,比如来一句:“娘,四十码的草鞋没货了。”

他要老说这样没出息的话,他的人生肯定没戏。所以小刘就指着大桑树曰开了:“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这话不是随便就能说的,说的时候,他有钱的叔父刘元起得在场。他不在场也可以,得有个嘴长的,可以在刘元起面前说几句话的人在场也成。那时候,一般人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一是说不起,胸无大志嘛!二是不敢说,说了肯定被杀头。可小刘童言无忌。这跟他娘有关。他娘一个寡妇,一门心思只顾养家糊口了,哪来得及教他禁口?可老刘迷信啊,把侄儿的一句胡话当了真,以为异事。忘了交待个事,这个大桑树曾被算命的说成了奇树,要是算命的说村南的那棵大枣树是棵奇树,小刘就得跑村南说这句话了。如此,老刘就对小刘掏钱不止了。老刘可能没那么势利,只是希望本族出个人物吧。看,希望工程,打那时候起就有了。

这样掏到小刘十五岁的时候,他娘就说了:“儿啊,书呢,你读不进去,做生意吧,你又不会吆喝,反正有你叔父赞助,你游学去吧。”——看来他娘很有眼光。成功的男人身后站着的女人,当妈的得算上一个。

小刘巴不得。这放谁身上也是桩美事啊:不用读书,不干活还有钱花,到处旅游,玩累了,呼朋唤友,沏一壶茶或斟一杯酒,天南地北地瞎侃,这完全是我理想中的老年生活状态嘛!可小刘年纪轻轻地就开始享受人生了,可见世事之不公,古今都有得一比。

小刘从十五岁一直“游学”到了二十八,整整十三年哪!羡慕中。给我个三年五载地俺就知足了。不过,现在车马费贵啊,节假日又少,旅游又成风,挤死个人。那时候小刘可能是用脚在丈量国土,每天解决个温饱即可。不过,他也就只解决了个人的温饱问题,二十八,超大龄了,媳妇的问题忘了解决——想解决也解决不了啊,没房没车,没文凭没手艺——呃,不,编席子的手艺不知算不算?若被人算上,那姑娘肯定傻,要不就是她爹傻。

没讨着媳妇跟小刘“寡言语”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你看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