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部分 (第1/4页)

听母亲提到亡父,张易之也是眼圈一红。连忙对母亲安慰一番,止住了阿藏夫人的悲伤之意,众人这才将张氏母子迎进府去。到了府中,白氏老夫人和白夫人陪着阿藏夫人同往内宅,张易之和张昌宗这才重新成了主角,被大家簇拥着走向花厅。

张易之有意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挽了杨帆手臂笑道:“在座都是老友,将军却是新客,你我正当亲近一番,还请将军与我同席!”

杨帆笑应道:“荣幸之至。”

张易之拉着杨帆与他同席坐下,笑吟吟地问道:“听闻将军正操演兵马,以备陛下大阅。今日邀请,原还担心会影响了将军的操演大计,并不敢奢望将军真能赶来。不想将军竟然卖了张某这个面子,实为我等意外之喜!”

杨帆道:“奉宸令太客气了,承蒙诸君将杨某引为知己,这是杨某的莫大荣幸。”

张易之对他的态度很满意,又道:“圣人御极以来还不曾大阅过,杨将军的建议很合圣人的脾味,圣人对此兴致很高。若非全军大阅至少需三五日功夫,圣人忙于国事,无暇分神兼顾,只怕这一次大阅就不仅仅是一个千骑的事了。”

杨帆自然巴不得武则天重视大阅,不过如果真的搞成禁军全体大阅,一个千骑就将淹没在千军万马之中,纵然表现出色,能够在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和现在比起来也要有天壤之别,因此倒是暗自庆幸:幸亏武则天年纪大了,她折腾不起。

张易之说完又关切地问道:“不知千骑操演进行的如何了?将军离营赴宴不会对演练有什么影响吧?如果影响了大阅,那张某的罪过可就大了。”

杨帆道:“奉宸令自管安心,操演有成例可循,众将士依条例逐项演练就好,且军中又有长史和五郎将看顾着,杨某便离开一时也不打紧。”

张易之道:“哦!听说陆毛峰也调到千骑去了,那是张某好友,在千骑若有什么不妥当处,还望杨将军看在张某面上能够多多担待。”

杨帆道:“奉宸令何出此言,陆将军允文允武,乃是杨某的得力臂助。陆将军到任之后,对杨某建军大有助益,如今演军事宜主要就是由他负责,来日大阅时还要由他担任阅兵官,许长史与陆郎将如今俨然已是杨某的左膀右臂了。”

陆毛峰在军演阅兵中担任要职,张易之是清楚的,他可不认为这是陆毛峰自有所长故而受杨帆器重,他认为这是杨帆有意向他示好亲近,如今亲口听杨帆说出把陆毛峰倚为左膀右臂,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他是很想把杨帆也拉拢过来,当成他的左膀右臂的,这将是他插手军队的重要一步。只不过,千骑太过重要,旁人不敢插手,他虽受女皇器重,且女皇对他没有任何猜忌,也不好做得太露骨。

再者,他清楚杨帆与太平公主和武三思两家都关系密切,眼下杨帆能向他示好就是极大的进步,来日方长,还需慢慢图谋,对杨帆也需慢慢观察。如果杨帆现在就迫不及待地向他示忠,他也是不敢信任的。

杨帆清楚张易之的打算,向张易之亲近示好他并不担心太平那边会有所误会。至于武三思那边,本来就是虚与委蛇,就算失去武三思的完全信任,只要对方觉得他还是可争取的、狠不下心来对付他,那么从张易之这边得到的好处,也足以弥补那边的损失。

何况如今武懿宗不知何故一再与他为难,武三思不想对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堂弟采取严厉措施,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坚决地维护杨帆,杨帆适当地做出亲近张易之的一些举动,也可以给武三思增加一点危机感,让他认为这是因为武懿宗的不友善造成的,可谓一举两得。

他是不可能真的投向二张的,不仅仅是出于他的政治理想,就算只为个人前途打算,靠着取悦于女皇飞扬跋扈的两个面首,也不可能比得上李唐宗室在民间的深厚基础以及武氏家族二十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依附二张以求幸进的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

然而,二张的权势虽然缺乏基础,眼下却是最炙手可热的,得罪不得。杨帆不可能真心归附,适当作出取阅之举得到二张的信赖和支持还是必要的。因此,杨帆在来白府前就在思索如何向二张表达善意,这时见张易之对阅军兴致勃勃,忽地计上心头。

杨帆睨了眼分坐左右正笑吟吟地看他二人对话的白氏兄弟和众宾客,对大笑方歇的张易之道:“说到大阅,杨某这里正有一个很有趣的主意,不晓得奉宸令和奉宸丞可有兴趣参与么?”

张易之奇道:“杨将军有何有趣的主意,不妨说来听听!”

杨帆对他附耳低语了几句,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