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部分 (第1/4页)

火灾倒是不大。很快就被扑灭了,但是事后一查,是他们散去时驱魔的火种没有完全熄灭才酿成的火灾。参演的小黄门和金吾卫力士都受到了惩罚,可火灾是在他们离开近一个时辰后才死灰复燃的,负责巡戈的羽林卫自然更少不了责任。

于是,风闻此事的周利用、张廷珪等几位御史便上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奏章。历数羽林卫管理不善的种种劣迹,要求朝廷予以查办、进行整顿。

如今武则天已经因病久不上朝,除了十分重大的事情也不再亲自处理,这道奏章便落到了刚刚拜相的张柬之手里。

其实论资历。刚刚拜相的张柬之没资格抢在杨再思、苏味道等老宰相头里处理事情,可那几位宰相都是怕担事的人,这份奏章涉及到建安王、羽林卫大将军武攸宜,他们不想得罪人,互相推诿之下,这份奏章自然就落到了张柬之的手上。

张柬之倒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对这份奏章十分重视,马上召来武攸宜,声色俱厉地谴责了一番,次日就免去了几个直接或间接需要承担责任的羽林卫将官,调拨了几个年轻有为的官员进入羽林卫任职。

张柬之安排的这几个人包括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右散骑常侍李湛,散朝大夫王同皎、秘书丞薛思行、谏议大夫杨元琰,这些人一水儿的都是文官,好在唐朝文武官员互易角色极其正常,杨帆就是先武后文继又从伍的,张柬之有此安排也不稀奇。

这些人被张柬之安排到羽林卫,分别担任将军之职,本来一下子撤换、任命这么多羽林卫的中级将领,必定会引起军权在握的武家人警惕,只要武三思出面干涉,张柬之这次大规模的人事调动绝对难以成功,但是武三思对此居然保持了缄默。

武攸宜因为御下不严,以致部下屡屡出错, 本就有些心虚,又得不到家族中掌握军权的众多亲人支持,所以对张柬之的这番调整也就听之任之了。

武李两家谋划的兵谏,顺利地展开了第一步。

这几个人分别担任羽林将军之后,马上把一些亲信家将引入军中,他们不可能对羽林卫做大规模的换血行为,但是引进几个亲卫充作亲兵,这是很正常的事,当初杨帆组建千骑,也曾把从未从军的任威等亲信侍卫安排到军中。

在这些中层将领紧锣密鼓地筹备兵谏的时候,宫里也在婉儿的安排下悄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二张的眼皮子底下,但二人却全无察觉,说起在宫中的底蕴,他们怎么比得上经营二十年之久的上官婉儿。

杨帆这里也在悄然做着准备,杨帆找到马桥,与他密议了一番,第二天马桥就“病”了,一连多日他都告假在家。本来玄武门是由五位郎将轮流值守的,可马桥生了病,他轮值的这一天就要有人替代。

马桥为此找到了陆毛峰,陆毛峰欣然应允,在马桥告病在家的这些天,都由他代替马桥戍守,这些假期当然是需要还的,那么必要的时候,只要马桥一“痊愈”,就可以反过来替陆毛峰值戍,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避免陆毛峰出现在玄武门。

杨帆做这番准备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在他手下有五位郎将,其中黄旭昶、楚狂歌、马桥以及独孤讳之他都有把握能够控制,只有陆毛峰当初是二张引荐进入千骑的,杨帆对他不能不提起几分小心。

其实陆毛峰在千骑的这几年,与千骑一干兄弟处的极好,对杨帆也是忠心耿耿,可这件事太过重大,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做亡命一搏,一旦失败,最好的结果就是亡命天涯,杨帆不敢冒险。

如果陆毛峰依旧忠心于二张,哪怕只是为了报答二张的恩情,效仿关云长来个“义释华容道”,那都是杨帆不可承受之重,他不敢冒这个险,而且用些手段让陆毛峰避开,也免得陆郎将难做。

当然,如果兵谏当天恰好是陆毛峰当值,杨帆也可以安排几个亲信,在发动兵谏时先把他控制住,可那样一来,两人几年来的交情就荡然无存了,事后也很难再弥补裂痕,莫不如用些委婉的手段让他回避。

※※※※※※※※※※※※※※※※※※※※※※※※※※※

二张这些日子一直守护在武则天身边,在询问御医,获悉武则天情况不妙后,他们更是连夜把武则天迁居到迎仙宫,调来他们的心腹,控制了整座迎仙宫,宰相们想见天子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就连内相上官婉儿不得他们允许也没机会见到武则天了。

太子这些天每天都扮孝子,跑到北门外守候,等着病重的母亲召见,入宫侍奉,可惜他只能守在北门外,连母亲寝宫的飞檐殿角都看不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