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当你成长了,就能有更多觉察,了解更多事实背后的真相。

把“一分钟的沉默”作为我们的习惯,在这一分钟里,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和等待,让眼睛更亮些,让心更清明些。

亲子如是

1.你有过别人对你下判断,误会你的经历吗?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呢?

2.反省自己,有没有太快下结论,而使孩子被误会的经历呢?

3.怎样才会真正做到“一分钟的沉默”呢?

一个人,第一次照镜子,见到镜子里的人,很惊奇,有点儿害怕。他想让镜子里的人笑一笑。但镜子里的人很惊奇,有点儿害怕。试了好多次,这个人终于发现,只有当自己微笑的时候,镜子里的人才会微笑!就像照镜子,孩子就是镜中的我们。孩子的表现是父母行为的投射。当你下班回到家,拉长了脸,对孩子说“高兴点儿”的时候,孩子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改变谁?谁在改变?(1)

在拳击比赛中,两位运动员上场之后,总会先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对方的薄弱环节,伺机进攻。如果没有信心,两名运动员都不愿主动进攻的话,就进入了僵持。这时忽然有一方率先扑向对手,发起攻击,另一方也会马上采取行动——防卫得更加严密或者开始反击。甚至一方的假动作也会招来对方的战术改变。这样,两位运动员才发挥出攻击、防御等平素训练中的招式,有来有往,比赛才变得精彩。(此节参见思维导图24。)

如果从头至尾,每一方都坚持不做任何改变,一味地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成为一场没有意义的比赛。改变关系的道理就如同于这个场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无我”状态渐渐地开始“有我”的。但是当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每个人本能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是对的,所谓“我执”。这就导致当两个人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许多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想要说服别人,“改变别人”,让别人为自己改变。如此一来,两人各执一词,都不肯站在对方的角度哪怕是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就如同拳击比赛的两个对手,谁都不愿改变自己的位置和状态,使得比赛陷入僵局。

每个人都执著于“我是对的”、“凭什么改变的是我不是你”,可想而知,两个人的关系不是被推得更远,就是保持在原状,而绝难有什么进展。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这是我的老师李中莹先生在NLP简快课程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在人际交往中碰过无数次壁,只有通过深切思考才能悟到的道理。

尤其,关系中的两方如果是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就更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僵持的关系,使它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方能让家庭更加幸福健康。

那么,关系如何改变?改变谁?谁改变?

就这个问题,先圣大德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绝佳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我们稍加演绎,便能悟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愿改变,不要强求别人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也许随之改变。

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会怎样呢?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会花很多钱送孩子学这学那,可自己却不肯花时间学习。我常为了鼓励父母学习,举下面的例子。

假如,社会上需要绿颜色的布,而你家的染缸是黄颜色的,你的孩子来到我的课程,变成绿色了,但回到家,如果你家染缸的颜色不改变,结果是怎样的呢?可想而知。当父母改变,孩子会有很大的改变,父母的改变是核心啊!

就像数学推理题,简单得很、有趣得很。在等式A+B=C中,如果A值不变、B值不变,C值是不会变的。只有A值变了,或B值变了,或A、B值同时改变,C值才可能发生变化。如果用A代表“自己”,用B代表“其他人”,用C代表“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由陌生变得熟悉、由一般变得紧密——想要C值改变,你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A值。当“自己”改变了,“关系”变得更好,“其他人”感觉到这种美好的变化,他自身也会随之改变,那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下面是一位朋友讲给我听的她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母亲和八岁儿子的故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改变谁?谁在改变?(2)

妈妈很爱干净,最最不能够容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