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魏征同志就裹挟在这种呼啸里,跟着瓦岗寨李密大哥打打杀杀闯世界。

李大哥显然很欣赏老魏的才华与见识,但也仅限于欣赏,属于赏而不任那种。所以,老魏满脑子横溢的智慧只能在脑壳里自我冲撞。别希望一枚地瓜会对一粒珍珠真正感兴趣。他向李密进献破敌强己十策时,终不为其所用。

一咬牙,老魏将自己心血熬成的书稿,都用在了厕所,奉献给天底下最肮脏的事业。这同样是一种自矜和自重。

许多领导同志的爱才,就像雅好书画一样,仅限于收藏,锁到自家库房里,拥为己有完事,真正的艺术价值与他毫无干系。所以,孔明吊周公瑾时才说,“从此天下,更无知音。”金圣叹先生对此评点得尤为切要:“盖不独爱我者为知己,能忌我者亦知己也,不独欲用我者为知音,欲杀我者亦知音也。苟能爱我而不能用,用我而用之不尽其才,反不如忌我杀我者之知之耳。”

这是书生的气头话,杀我者还是不如爱我者,活着是第一要义,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老魏明白这个理。但跟着李大哥这样的爱我之人还能怎样?那就别再浪费脑细胞,嘴上贴张膏药,三缄其口,混呗。 。。

走过来,走过去,找不到根据地 (3)

公元618年,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跟着李大哥闯的魏征同志,像拖油瓶一样,又跟随李密投降到了唐王李渊麾下。长安多大啊,朝廷中没人知道这儿还窝着一位叫魏征的人物。

怀才不遇的老魏,深深地郁闷了。岁寒三友松、竹、梅,郁闷三友傻坐、喝酒、唱歌,他果真坐下端酒,站起高歌,稀里糊涂、百无聊赖地唱上了,“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也许是我的错,也许一切已是慢慢地错过,也许不必再说——”

不,怎么就叫错过了,为什么不站出来勇敢地说自己行?他清醒地看到,此时华山以东地区为徐世勣占据,尚无所属,仍处于唐王朝的治外,但徐世勣是李密的老部下。老魏毛遂自荐,请求皇上同意自己去安集山东,招抚纳降。

只出一张嘴,又不用出兵,这样的便宜事,李渊自然是答应的。一个大白板如何能举出去代表朝廷行事,于是,老魏被相当随意地任命为秘书丞。混到38岁,老魏终于光荣走进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而且行政级别比他曾经当县令的爹还高,为从五品。

路上,老魏颇多感慨。

文人一感慨,就会出产诗词,浪费纸墨,搞不好还流传百世,让后世喜欢背诵它们的文学老中青年同志们,一边叫好,一边抱怨自己大脑内存有限。老魏的《述怀·出关》,就属这样的产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唐诗别裁》称此诗,“气骨高古,陡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说的很武断,一家伙给唐诗找到了源头,这样的评价是否稍嫌过高,我们有责任替魏征哥哥谦虚一下。当然,那只是从文学角度的一种审视,而真正让我们感兴趣,从而认真打量的,是他自我吐露的心迹。

字里行间,他对自己前半生壮志未酬、雄心不已的寄寓与慨叹,对连年战乱造成民生维艰的同情和伤感,对报效新朝、忠贞不二的独白与决心,在此都得到清晰传达。

这次出行,在老魏人生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他乘着驿车,呷着毛尖,兵不血刃就劝降了徐世勣。而这些,已足以让李家兄弟们为之侧目。一向善于发现人才,罗织人才的李世民,说不定就是从这时,已暗暗在自己的人才簿上,写下了“魏征”这两个笔划颇多的字。

真是莫大的讽刺,就在他政治宣言一样慷慨吟哦完“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话音还未落定的次年,公元620年10月,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被俘。随之,老魏再次改换门庭,由大唐的秘书丞摇身一变为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这中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有多远,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曾经为爱伤透了心,为什么甜蜜的梦容易醒?星光灿烂风儿轻,最是寂寞老魏心……”歌儿,都是失意人用来自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