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出炉那天,不但唐奕在,曾公亮在,连赵祯也在。

当一块块带着细密蜂窝小孔的焦炭出炉,唐奕兴奋的猛一握拳。

曾公亮不明所以,“子浩,何来如此激动?”

唐奕都不爱搭理他,他懂个屁!

曾相公只当这是冶炼铬铁的必备之物,却不知,焦炭的出现,对金属冶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冶金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这东西不但大大提高了冶炼温度,有唐奕在,他还可以利用焦炭的化学性质,做为催化剂,一些在这个时代得不到的有色稀有金属都可以提炼出来,进而制造各种性能的合金。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焦炭的出现,会把华夏的冶铁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

华夏的冶铁技术历史悠久,且工艺十分先进,这一点无庸置疑。

但是,华夏铁器在世界上却不是最强的铁器,甚至在现在的亚洲也不是最强的钢铁。日本和一些南亚小国的冶铁技术虽不如中原,但造出的兵器却一点都不比大宋的差。

为什么呢?

因为一种化学元素困扰着大宋的冶金业——硫。

中原地区炼铁锻钢,很早开始就在使用煤来做燃料了。不是煤比木炭好,而是中原地带的木材资源早就被砍光了,不得以才用煤做为替代燃料。

而煤与木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煤中含硫量很高,锻造之时煤中的硫融入到钢铁中,大大降低了铁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铸器的黄金时代,名剑神兵屡见不鲜,就连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后世都无法复制的原因。

那个时代铸器用木炭,入汉唐后,因为都用石炭,很多原来用木炭锻造的技术都失传了。

去硫,减硫,一真是困扰中原冶金的一大难题。

但是焦炭的出现,就将改变一这窘境。

焦炭硫的含量很低,进而用它来炼钢铸器之时,钢铁中的硫含量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要是曾公亮拿焦炭去炼个铁试试,保准这老货惊的眼珠子都掉下来。

目前,最强的铁制兵器是百炼钢。故名思议,就是工匠千锤百炼,反复熔炼锻打而来。用熔炼锻打来降低含硫量,控制碳含量。

但因其工艺太过复杂,除了皇家仪仗和将官配器,别的根本就用不起,

大内禁军用的兵器缩到了七十二炼,普通士兵的制式兵器则是三十六炼。

士兵穿的甲胄则是十八炼,甚至就是寻常铸铁打造。说是一捅就漏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古代的一个成语就不难看出寻常铸铁的强度——削铁如泥。

焦炭一出,唐奕就有信心让大宋的军械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而且让铸造难度和铸造成本降几个台阶。

。。。。

焦炭有了,下一步就是建炼矿炉和炼钢炉。

这特么可就费劲了。

大宋炼钢,用的炒钢法。就是把熟铁(含碳量低)与铸铁(高碳铁)混合在一起熔炼,以原料本身的碳含量来中和成最终的成品。因为熔炼过程中需要工匠不停搅拌,形同炒菜而得名。

这在现今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先进了。但是,唐奕听过后世的转炉炼钢,对这种一次最多几百斤,费时、费力,还费物料的工艺根本就看不上眼。

他想一口吃个胖子,借着这次机会,把那种一炉就是几吨成品钢的技术弄出来。

好吧,唐奕只是听过,原理也是懂的。

但是,转炉到底长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

可是,没关系啊,这不是有人吗?

唐奕提一个思路,和这些工匠一起慢慢研究呗。

。。。。。

这一天,和工匠在他的小楼里琢磨了一上午,到了下午,只得让大伙儿先回去,因为他今天有课。,不是财税课,而是战略课。

一到大课舍。。。。。果然!

除了有公务在身的,能抽出时间的朝臣几乎都在。

按说,战略课不是财税课,他们不用来听。

但是,别忘了,大宋是文人带兵,这些文官,不定哪天就出去当一回监军。所以,战略课反而比财税课来听的人还多些,毕竟这门学问可是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唐奕走到讲台前,抿嘴一笑,“今天还是假想题。”

下面一松,假想题就意味着能说话,比纯讲轻松不少。

唐奕把一张一丈来宽的大山河图往墨板上一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