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 (第1/4页)

。。。。。。

知道赵祯的想法,唐奕道:“兵魂未死,邓州营是一定可以东山再起的。”

“陛下大可放心,只要稍加运作,把邓州营这种精神保留下去,发扬开来,再遇战事,这依然是一支敢于亮剑的强军!”

“亮剑?”王德用玩味道,“有点儿意思!”

“对,亮剑!”唐奕笃定道,“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陛下和老将军可以回想历代强兵,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

“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也是以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唐奕这番话是很有道理的,远的不说,大宋的这些将门,就是一代一代遵循祖宗的性格和气质传承下来的。唐奕只不过把它延伸到了军队之中,直言,一支军队也有他的性格和气质。

这听起来新鲜,但却不难懂。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将官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这是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邓州营的兵魂。我们大宋朝把华夏汉儿从唐末五代的乱事之中拉出来,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那一代的名将带出来的精兵气质,靠得就是这种一往无前的兵魂!”

“反观邓州营,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他们敢于亮剑,名为败退,实则心志从未败过,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才是邓州营一战封神的关键!”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唐奕扫视赵祯与王德用。“大宋军人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正是缺少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

。。。。。。

王德用听的热血沸腾,到底是文化人啊,说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听着提气!

“说的好!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就是大郎这个意思。咱大宋现在的军伍,还真就是没了开朝的那股子心气,都是些不懂装懂,瞎指挥的软蛋!”

赵祯听的这个尴尬啊,他爹和他爷爷就都属于不懂装懂,瞎指挥那一伙儿的!

“咳咳。。。。。。”赵祯清了清嗓子。“那依大郎的意思,如何让大宋军人既找回血性,又能。。。。。。”

好吧,赵祯想说,又能控制得住。

怕武人作乱,这已经是赵家印在骨子里的恐惧了。

大前提是稳定,之后再说什么兵魂、血性之类强军的话。

唐奕一叹,这也是没办法的,老赵家除了太祖,就都是“怂将”带出来的,自然都是“怂兵”。

“若想彻底的强军塑武,非一日之功也。”

大宋的军制是从根儿上就坏了的,想靠几句口号,一点后世带兵手段就彻底扭转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

见赵祯神情一萎,唐奕又道:“但是,陛下莫急,咱们可以先把邓州营这个标杆树立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大加宣传,以提震士气。然后再加上一些。。。。。。”

“加上一些什么?大郎直言便是。”

既然赵祯都让说了,唐奕也没什么好矜持的了。

“草民想从邓州营的将士之中调出几个,来观澜书院任教。”

“书院任教?!”赵祯心说,你可真敢想啊!让武人去教文人?那还不得吵翻天?

“是的!”唐奕坚定道。“草民是这么想的,陛下也看到了,观澜这批学生,不说千古仅有,但也差不太多了,将来必定是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再加上文人监军的传统,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改变的,早一点接触军伍,早一点了解什么是兵,什么是军队,对他们,对大宋,都是有好处的。”

“教些战法、战略也就够了吧?”

赵祯还是觉得不妥,毕竟以武带文,在大宋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王德用插话道:“陛下不知,文官就算再懂战法,再精战略,不懂得什么是兵,不知道手下的军将想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