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部分 (第1/4页)

“原来最先要动是官制,而不是军制。”

范仲淹全明白了,唐奕这一套和他们原来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庆历的时候,他想的是削减冗官,可是这小子另辟蹊径。他是打算把冗官动起来。

把冗,变成缺!!

可行吗??

可行!大宋现在不缺钱了,有新式粮种在,我们养得起这么多官员。

而且如果按唐奕说的,真的办成了,多花的那么一点钱,和大宋治理水平的提升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范仲淹还是有一处拿不准。“想法是好的,可是施行起来,有难度!”

范仲俺看着唐奕,“从根儿上来说,你还是分了宰相们的权力,这个治官冗之法,很可能都出不了朝廷!”

“嘿嘿。”唐奕贱贱的一笑,“没事儿,有办法!!”

“什么办法?”

“分权不分人!”

“分权不分。。。。”范仲淹低堆沉思,“!!!”

猛的一振,“你是说。。。。”

“兼任!?”

“对。”唐奕点头“兼任!”

特么内相、同章事、参知政事都兼着观澜副院长,有空来讲课,没空就还在政事堂讨论你们的政策,但是名义上还是观澜“发改委”的在讨论。

权还在他们手里,只不过换了个身份,有区别吗?

没区别。

“可行!”范仲淹终于露出笑脸。“不错!”

“你小子,脑袋好使!”

“嘿嘿。”唐奕陪笑。“您老这是同意了?”

范仲淹一拍大腿,“同意了!”

“回头老夫去与文彦博等人去说。”

“那。。。。。”唐奕顺杆儿就爬。“那我要是在观澜再设一个武学院。。。。。。”

“您老也不会反对吧?”

。。。。。。

第907章 卑鄙还是高尚

武学院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而且早就开得起来。

六年前,燕云得复的时候,唐奕只要提出来,肯定是没有人反对的。

因为武举大宋历来就有,只不过不受重视。开个武学院,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没法重视。

说心里话,这里面的原因和重文轻武的关系还真不大。

大宋的士大夫再高傲,也知道军队需要将才来带,也知道没有武功的国家不行。

但是没办法,武举这个事儿,重视不起来。重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隐患。

为什么呢?

很简单,错在将门!

军界山头主义太过猖獗,武举俨然成了各家将门给新人镀金的所在。

既使开了武举,选上来的也是将门所出,是各家的“家将”,那选不选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不得不说,将门多数还是爱国的忠臣,可是将门的体制太受诟病了。

大宋要改军制,不把山头儿平了,改出花儿来也是白费。

说心里话,大宋施行募兵制,这是一种尝试,是对唐末府兵制度弊病的一种反思。这种大但尝试,其实和清末民初时期的北洋很像。

不同的是,北洋的结局就是军阀林立,天下大乱。

而大宋,因为有文人的玩命压制,甚至是陷害,才没有发展成民国乱战的局面。

唐奕想要给武人地位,就是把军阀巨兽放了出来;要改军制,就是把拥护他的将门往火坑里推。

这本身其实就是矛盾的。

将门从情感上来说,是可敬可悲,值得同情的。

可是,从体制上来说,他们又是可怕、可疑需要提防的。

之前在赵祯灵前,潘丰等人问唐奕第一个要改的是不是军制,唐奕说不是。这是出于一种个人情感,也是出于。。。。时机未到。

不客气的说,王德用的心是好的,可是结果不一定好。

要兵权,还是要农垦,本质没区别。还是成就更大的军阀,需要大宋付出更多的成本去防范。

将门漏弊不改,除非把募兵变府兵倒退回去,否则只能用文人那一套龌龊手段去镇压。

可将门的弊病在哪呢??

很简单:忠主,不忠国;认家,不认君。

将门的根源前面就说过,军中绝大多数的将领皆是大将门提拔、推举,致使大宋的将不认大宋的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