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生死抉择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357章生死抉择自荆襄之战大胜后,黄忠便与关平一起驻守在堵阳城。 地接荆豫,南北有伏牛山扶余山之险。 控守两州,道狭处四十余里,北上南下皆为必争之地。 黄忠与关平来时,此处仅有一座堵阳小县,根本不足以控扼道路以御曹贼。 对此黄忠这个本地人倒也清楚,但毕竟荆豫两州相争的情况少之又少,自不用在此置关。 而且对荆州来说,无论是襄樊还是江陵江夏,都要比堵阳险要很多。 但如今情况又自不相同,于是去岁在清扫此处的曹军之后,关平黄忠二人便效仿关羽在江陵那般。 一边出兵抵御曹兵,一边修筑新城以藏辎重,以守劲敌。 “曹军又要有大动作了。” 堵阳城墙的新土颜色还相当明显,黄忠站在上面脸色略有些凝重。 关平在旁边一言不发,只是微微颔首。 这段时间两人在堵阳的协守还算愉快,关平专于练兵筑城,黄忠负责守城追击,老少相合,堵阳至今依然算得上稳如泰山。 只是从七月起,豫州方向的曹军便沉默了下来,黄忠本来会日日挎弓纵马出城追击,如今已闲了许久了。 身处曹刘相争第一线,且两人都算得上宿将,对这般情况自是再明白不过。 斥候回守以合军团调动,防线回缩避免走漏风声,沉默愈久则令人愈发不安。 直至时间将近九月的一天清晨,这份沉默才被黄忠麾下的斥候打破: “黄将军,曹军!” 黄忠与关平急忙登城眺望,不由得一起倒抽一口清晨的凉气。 曹军自东铺天盖地而来,宛如拍岸之惊涛呼啸而来,一眼望不到边。 即便一年多以来曹军连败难觅胜绩,但如今肉眼所见之景便清清楚楚让黄忠关平二人知晓,何谓后世所说的“一矿打九矿”。 “将军,如今贼军结众而行必骄矜,不若出城击之。” “贼军羞恼兵围堵阳,则可据守而待以应云长将军,贼军不顾直奔宛城,则可衔尾而击,以疲贼军心。” 曹军势大使得众人皆面色凛然,但依旧有人怡然不惧,出阵请战。 “刘敏好胆色!”黄忠毫不掩饰面上的欣赏之色。 这个蒋公琰的表弟并非夸夸其谈之辈,入黄忠麾下先后战襄阳平新野,表现皆可圈可点。 至堵阳之后更是对城防颇有见地,为关平所称赞。 此时所提出击之策也并非无的放矢,盖因堵阳之稳固,也赖关云长拥重兵驻扎后方的博望县,两城一体成守望相助之态。 而刘敏的建议也算恰如其分,曹军管堵阳那便与关云长将军里应外合,曹军不管堵阳那便衔尾袭扰,再与关云长将军里应外合。 只是让刘敏失望的是,黄忠在夸过他之后便毫不犹豫亲自率骑兵出城,游弋着贴近曹军出手袭扰。 “那便是黄忠?” 眼见那领头的白须将领每次拉弓,阵营中必有曹军翻倒,夏侯渊咝了一声,将脑袋压低后与左右询问。 这支骑兵人数并不多但皆能马上开弓,且进退间还总能与曹军保持一个微妙的距离,曹军斥候出阵驱赶被纷纷射翻在地,士卒相围动作缓慢又必然扑空,一时间夏侯渊竟有焦头烂额之感,与之相伴的莫名还有一点委屈: 此次经堵阳袭宛城的曹军足足有六部,缘何这黄忠独独撞上了他所在的一部? 而盯着黄忠,夏侯渊心底浮现的便是张飞所说的“送人头”三个字。 虽心有不服,但看着那黄忠劲弓所向皆退避,再想想乐进乐文谦之死,夏侯渊便老老实实再度压低了身子。 劲弓虽利,锋矢有限,且黄忠之游骑终归数少,在夏侯渊频频调动兵马结阵相逼并以长弓掠阵之后,最终方才将黄忠这支游骑逼退回堵阳。 松了一口气之后,夏侯渊再次眺望了一眼堵阳,随即率兵毫不犹豫继续向西往宛城方向而去。 这老将勇猛异常,同样是六旬左右,如今他三石之弓尚且难开,这黄忠还能策马拉弓,应弦而毙敌,那乐文谦死的不冤! 出军前此路的统帅曹仁曾提议由夏侯渊率一部兵马围堵阳,但被夏侯渊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与其独自领军面对这黄忠和关羽之子关平,他宁可屈身为曹仁的部将去对阵那凶威赫赫的关羽! 孰重孰轻,夏侯渊还是分得清的。 如今眼看着堵阳被抛在身后,夏侯渊只想大笑一声,他感觉张飞戏言的那“送人头”三字,离他已是愈来愈远了。 重新退回堵阳城内,黄忠衣甲未卸便重新登城,站在高处也将曹军动向尽收眼底。 如涛浪一般席卷而来的曹军毫不停歇,往堵阳城后的方向徐徐而去,显然并不打算在堵阳身上耗费时间,而是欲直接去寻云长将军对阵。 但曹军显然也并不打算就放堵阳城的守军威胁后路: 几十架怪模怪样的军械被曹军花费大力气推到了堵阳城下,一群曹军士卒开始忙前忙后的调试。 这般阵仗顿时让黄忠关平两人有点紧张——也难怪两人紧张,毕竟如今若论工学军械之威力,刘备麾下的将领可能都再清楚不过了。 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