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灯火神龙 (第1/2页)

好书推荐: 嫡妻难惹

“怎么依碟文过所都成了罪过?” 李世民感觉这后辈多少有点吹毛求疵了。 民流地荒则财赋损,用度不足则国力衰。 再说了,若是百姓能肆意流徙,那跨州郡流窜作案者,要如何缉捕? 其中需要多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冗官之患,只需想一想便后患无穷。 不过还不待其他人帮他辩解,李世民便继续自语: “然,能令文更昌,财更裕,且有近代曙光之称……” 为难的揪揪胡子,大唐皇帝心里一时间有点难以定夺。 房杜二人眼含笑意对视一眼,对陛下心里何等想法再清楚不过: 不就是又想将此等嘉赞据为己有嘛。 而且多半还有对那宋朝不服气的意思,因为如今也差不多明白,盛唐有两晋南北隋的累世之功,宋的文道商贸与科技三道昌盛也有唐朝的积累在其中,结果…… 于是杜如晦劝道: “正因陛下心系民生,故而后辈有此吹毛求疵之嫌。” 更别说还有自己那个玄孙李隆基的恨其不能早死之语……这么一想,心态倒也平和不少。 毕竟魏征乃是儒生,辅圣王缔盛世乃是儒生们的毕生理想,如今眼看按部就班便能造就盛唐的情况下,自不愿横生事端。 魏征更是出言反对。 这么一想倒也是,李世民缓缓点头认可,心里也记起后辈对那刘后主的评价,看似嘉赞,实乃对那宋的徽钦等祸国殃民之流君王的讽骂。 “至于碟文之制或需酌情宽待……”杜如晦对此也不太确定。 至于那“租佃制”“庄园制”“鞫谳分司”等词,还需私下讨论方能明其义。 而且仿制的对象是那无匹后世也就罢了,仿这宋……房玄龄发现自己内心也有几分摸不准了。 对杜如晦的这个意见,其他人反倒持着不置可否的态度。 前面说的亡国之耻还盘旋在脑海呢,此时骤然听闻夸赞,一时间反倒是多少都有点不适应了。 汴梁皇宫当中三个姓赵的脸色终于好看了点。 “若我唐能依此制而强,则无缺口也,何须仿一连战连败的弹丸之国?” 房玄龄在一旁一副要打瞌睡的模样,但心中对眼下的情况倒也非常理解。 赵普不失时机的拱了拱手: “后世对我大宋有近代曙光之赞,或因我宋之制最类其朝。” 这倒是没办法,无论是最早坐下来看的赵匡胤还是最后至此的赵普,虽目前对这千余年的全貌还不甚清楚,但后世对他们北宋…对他们大宋的意见是谁都感觉得到的。 “若能除弊去疴,与民兴利,缔一统而近后世,强迈汉唐亦未尝不可。” …… 赵匡胤脸上难得有了一丝笑意,心下也愈发觉得召回赵普的这个决定挺正确的,主要是相较于那些上朝时拽着袖子喷的他满脸口水的那些御史,赵普此时所说堪称春风拂面了。 这话让赵光义有点腻歪的翻了翻白眼,不过心里也清楚这赵普一直以来也并非是诤臣的角色,适时如此说也是正常不过,但——不知为何,他心里愈发向往自己是这番话语的奉承对象了。 不过这丝笑意很快便隐去,板着脸道: “除弊去疴,说之易,做之何难也?但若为天下万民,破除万难亦为朕应为之事。” 这番对答便有一些奏对的意思了,不管愿还是不愿,赵普和赵光义都只能赶忙起身,口呼“官家圣明”。 赵匡胤矜持着手腕虚抬,打算按例客气一番。 只不过小小的殿内,一声不合时宜的惊叹打破了这番“君臣相谐”之景。 “龙!” “真的是龙!” 赵匡胤有心想要呵斥一下,但对能惊得小黄门如今震惊之景同样也心生好奇,第一时间抬头观看,然后发出了同样的惊叹: “果真乃真龙也!” “后世竟真能号令鬼神乎?” 流程走到一半的赵普和赵光义闻言很不雅观的拱着手抬头,然后一时也失语。 一湾江水分隔百姓与一条巨幅光幕。 河流的一边是百姓们或成对,或拖儿携女,对着映如白昼的江水对岸指指点点。 而对岸横跨数里的灯火玉带,有南北数里映奇幻景色的巨幅光幕,旁边摩天之楼耸立,而在旁边有一条灯火神龙蜿蜒盘旋而上。 灯火神龙盘旋片刻就炸开化作花朵,随后再行变幻种种景色,不尽神奇瑰丽,旁边还有一行字注解: 【成都除夕,无人机表演。】 刘备等人第一时间霍然立起,旋即赶忙下令: “孟起宪和,与我一起将门窗尽闭。” 这用意倒也很明白,屋内尽暗之后,光幕上的景色也愈发清楚。 心情激动如刘备孔明者,直接趋近而看。 不好意思拥挤推搡者如马超,拉着简雍问个不停。 光幕上的神龙还会游移,而且片刻之后便隐去变作其他,引得刘备目眩神迷,情不自禁道: “龙能大能小,或隐介藏形,或能飞腾宇宙,此为真龙乎?” 孔明顿时失笑: “此乃工学成像也,何有真龙?” 刘备脸一红,他当然也看到了旁边注解的小字,更是在这后辈带游成都时大概知晓了这无人机是何等作用。 但就算如此,心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