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房玄龄刚开始在隋朝做官,当过隰城县蔚。触犯法律,被除籍流放到上郡。

太宗攻取渭北,房玄龄手拄拐杖来到军门外拜见。太宗一见,就犹如看见老朋友,任用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到了知己,就竭心尽力。这个时候,盗贼流寇一旦被平定,众人就争相索求金银珠宝,惟独玄龄先收揽人才,招入幕府任职,如果有谋略的臣子和威猛的将军,就私下和他们结交,使这些人都能够竭尽全力效命。

逐步升迁并授予他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的官职。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中,持之以恒地管理记录典章制度。隐太子因玄龄及杜如晦是太宗亲近礼遇的大臣,就十分痛恨他们,在高祖面前诽谤他们,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如晦同时遭到贬斥。

等到隐太子要发生兵变,太宗就召见玄龄、如晦,令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潜入小门计谋商议。等到事情平定下来,太宗做了皇太子,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晋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负责馔修国史,封为梁国公,实际上封给一千三百户。奉命总领百官之职后,日夜操劳,竭心尽力,不想使一件事有失误。看到别人有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有一样。精明通达政务,整治讼狱文书,审定法令,追求宽平。选取人才时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人物,按才能的大小收录任用人才,不分高低贵贱。

贞观十三年,任命房玄龄为太子老师。房玄龄自认为任宰相十五年,屡次上表要求辞去相位,皇帝下诏鼓励他但不同意他辞职。

贞观十六年,加官升爵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负责编修国家史料。房玄龄以年老为理由请求辞官,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国家长期以来让你做宰相,忽然之间没有宰相,就好象失去了双手,你如果精力不衰不要再这样辞让。如果你自以为衰退,应该更要让我知道。”房玄龄这才停止了。太宗又曾经回想先王创业的艰难,认为他是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于是作了《威凤赋》自比,把他赏赐给房玄龄。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在郭子仪家中,没有家丁守门,无需通报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找他。有一次郭子仪在给夫人梳头的时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时间传遍了京城,在封建社会男人给女人梳头,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仪的儿子对舆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说:“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见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我们这样的家族,显赫尊贵已经到了极点,如果我不这样做,距离灾祸就不远了”。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