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部分 (第1/4页)

而现在纪录片,叶秋也是同样的连续开了两部,所以,按照这个惯例的话,似乎接下来叶秋应该不会继续搞纪录片了。

最近洪天明可以说是狠狠地捞了一笔政绩,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主导的纪录片啊,哪怕是叶秋投资拍摄的,但是如果没有他洪天明,这部纪录片怕是也很难面世。

洪天明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可是有人却是苦逼了。

因为《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的空前的成功,结果央视高层方面,也把目光投向了纪录片这方面。

央视的纪录片负责部门,被领导狠批了一顿,为什么?因为,在这之前,央视可以说是华国的纪录片的大户,甚至于,几乎只有央视有这么一个纪录片频道。

拍摄的纪录片数以百计,可是,结果呢?那些纪录片加起来,影响力都没有人家叶秋一部《大国崛起》来的大。

这个焦头烂额的人是曹正清,曹正清是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主任,和洪天明不但是同事,而且还是老同学。

《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让纪录片一下子在国内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而对于曹正清来说,这却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因为,他的压力也变得大起来。

为什么?很简单,以前纪录片拍的不好,你可以说,整个华国的纪录片市场都是这样,本身就是冷门的剧种,很多时候都是赔本赚吆喝,甚至连吆喝都没赚到,但是该拍还是得拍。

可是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十个包括地方电视台,和私人影视公司正在上马纪录片项目,哪怕这十部里面有一部成功了,对于央视纪录片频道来说都是赤果果的打脸啊。

叶秋的《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你还可以找借口说,那是因为,人家舍得投钱,不差钱,可是你让央视去投一个亿拍一部纪录片,这根本不科学,也不可能。

但是现在的这些纪录片项目却不同了,最小的投资仅仅只有几十万,最大的投资也只有几百万就顶天了。

虽然这些纪录片,不可能达到《大国崛起》或者《舌尖上的华国》那样的高度,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两部成功了,那么你还能找什么借口?

叶秋凭借着《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两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狠狠地在华国的高层那边刷了一把印象分。

特别是在,《舌尖上的华国》播出之后,据说有某位外国的国家领导人访华的时候,竟然点名提到了《舌尖上的华国》这部纪录片,说这部纪录片,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华国。

别小看这个,就因为这个,据说一哥在私底下,顺嘴夸了一下《舌尖上的华国》这部纪录片,自然而然地叶秋和他名下的企业就在上头挂了号。

大剪刀部门自然也对叶秋和点金影视刮目相看。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如果说叶秋是砸钱刷印象分的话,那还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关键是,叶秋不但得了面子,而且还得了里子。

《大国崛起》虽然没有能够马上收回成本,但是叶秋绝对不亏,只不过这会是一个长期的收回成本的过程。

而《舌尖上的华国》就牛逼了,一亿的投资不但直接就收回了,而且,还小有盈利,并且,可以想象,第一部成功了,第二部还会远吗?

曹正清对叶秋还是颇有怨言的,可以说,叶秋是爽了,可是压力全部到了他身上,要是央视接下来不能拍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说不得他这个纪录片频道的主任就要让贤了。

为这个事情,曹正清也是急的上火。

为这个事情,曹正清没少向洪天明抱怨,为此洪天明就给曹正清支了个招,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啊,毕竟,是老同学,关系也不错,而且只是举手之劳,洪天明自然乐得帮这个忙。

于是这个事情,又到了叶秋的头上,叶秋也是有些挠头,说实话,他对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也就这么两部,倒不是说华国就没有其他的好的纪录片了,可是实际上,纪录片本身除了一些例外的经典的纪录片,其他的纪录片,还真的没什么搞头。

当然这里指的没有什么搞头是因为,有了《舌尖》和《大国崛起》珠玉在前,想超过这两部难度不是一点半点,起码叶秋自认没办法做到,所以他是不想再玩了。

第六百五十八章 支招

叶秋不想再搞纪录片了,但是洪天明的面子不能不给。

所以对于这次的会面,叶秋也是很是思考了一番,想到前世的一些不错的纪录片,或许拿来当做商业片运作,的确力有不逮,也不合适,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