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争议的事显而易见:李阔这家伙什么东西都没发布,何德何能留在这?

而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人发现在李阔那个专栏里多了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药》。

因为之前《东海报·文学版》这些报刊杂志什么的,与年度作者大赛都是有关联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也就允许发布在网站上,所以现在年度作者大赛上也刊登了《药》这篇小说。

很多人都看到了《药》这篇小说。

“我去!李阔总算是写东西了……而且是一篇短篇小说,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东西了。”

“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的确有不少人在等着李阔写的新东西。

现在,大伙儿第一时间就去观看了。

第一眼,他们都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这篇小说的叙述笔法带着一种明末西学东渐的翻译腔相对的白话文味道。

其实中文在白话文化之后,到了目前都没有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笔法和叙述方式,中间掺杂着许多西式用语的东西,但与当初封建末期那种古文味道或者纯粹西化翻译腔的文比起来,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但李阔这篇小说……

不过大家只要仔细往下看,就能够被吸引。

毕竟这篇小说,还是有一种期待感的,到底能不能治好病,到底这个药是什么东西……

然后大家沿着小说的叙述往下走。

这里有一明一暗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后死亡。一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两条线看完,所有人的心里都已经忘掉了这篇小说的叙述笔法之类的东西,大家心里都只剩下一种悲哀。

浓烈的悲哀。

这小说最讽刺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为无数人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鲜血。这是极其让人感到悲凉的事实。

而且,在茶馆里无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行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革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这些东西全部算在一起之后,就有人立刻觉得自己明白了李阔为什么要用这种笔法——

“就是为了描述现在的社会状态,其实还有很多那年头的残余!”

看完之后,年度作者大赛的关注者们,几乎每一个人都笼罩在那种悲哀之中。

而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就李阔事件展开了各种延展,把曾经一些网络暴力消费,或者是被各种节目给曲解的人总结出来。

这其中包括一些被剪辑陷害的明星,也有一些社会事件,有很多营销号用来消费一些普通人的事迹,害得人家**全无,营销号大把大把数钱,看客们听个热闹,哪怕是最后真相大白,也依然有很多人会去质疑……

这些总结让很多人义愤填膺,感觉到了新时代的一些阴影。

就在这时候,《药》也走入了网络大众的视野!(未完待续。)

第三一七章 人气、好评疯涨的《药》

事实上,很多时候民众们,尤其是网络民众们的关注点往往是一阵一阵的。

而现在这一阵子,大家就一直在关注李阔那件事儿以及各种延展。

现在延展到的是一些人利用一些事儿,不分青红皂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给大家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东西,这一点其实很普遍,包括娱乐明星也包括了其他各行各业的一些事情。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家看到了《药》。

网络上很快出现了《药》的电子版,或者是扫描版,至少能让人看清所有的字数和标点符号。

两条线,两个一明一暗的故事。

所有的东西逐渐贴合在了一起。

最开始很多人都被这个小说的笔法所吸引,感觉比较奇怪,然后就被小说的悬念以及故事的展开而丝丝入扣地被吸引。

现在大部分人都会看一眼这篇小说,哪怕并不是喜欢李阔的,也会因为最近的热点事件而看一眼。

最开始,这一切隐藏在黑暗之中,让人看不清中间埋藏的悬念,也让人觉得很好奇这小说的走向。之后当大家看到这小说里的血馒头的时候,就知道了要买的是什么东西,但感觉到有种遍体生寒的感觉。

用人血治病!

但大家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