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第三种流派是笔迹流派,它采用的是以书法碑帖的考据为主,绘画鉴定为辅的鉴定方式。

当然,这三种流派只是艺术流派,书画鉴定还有技术流派,技术流派是从画作的材质进行鉴定,唐风鉴定书画作品就是以材质为切入点的。

“嗯。”瘦老人点头说道:“确实很像是石涛的真迹。”

亏得唐风是内行,否则他有可能会听不懂。由于这幅画留有很详尽的款识,出处并不难判断,清湘老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绘画名家石涛的别号,而原济等若他的笔名。

石涛原名朱若极,本是明朝皇族。十岁时因清军入关而国破家亡被迫削发为僧,改名叫石涛。虽然他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但他也因此遍游名山大川,对自然之道领悟非凡,故工于山水。“扬州八怪”中以画兰竹闻名于世的郑板桥曾以“石涛善画,盖有万种。”来形容他的博才。

也许是因为前朝皇族的身份原因,石涛曾经用过元济,原济,超济等好几个名字,别号有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等等。他的作品繁多,传世和失传的数量均无从考证。因为他的画本身质量良莠不齐,加之各个时代的大量赝品充斥,所以更是难辨真伪。

石涛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艺术的动感与张力,他的个人风格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而眼前这幅画的画质本身完全符合他的个人风格。

胖老人对瘦老人说道:“你别光马后炮啊,说说你的判断。”

“唉。”瘦老人说道:“不能不说作伪者仿得好,但假的真不了,除了这幅画的款识的字体和石涛的真迹有些出入之外,这两枚书画印也大有问题,这作伪者的篆刻技巧差了一点。”

胖老人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摇着头说道:“浪费了时间不说,还浪费了精力。”他转头对年轻女子说道:“小范啊,麻烦你让他们收起来吧。”

年轻女子笑了笑,说道:“张老,看您说的,怎么会麻烦呢?”

这个时候,唐风心里已经乐坏了,他们让收起来就说明他们不要,他们不要,自己不就可以买下来了吗?

第七十章 赝品更值钱

先来后到,如果他们决定要买下这幅画,那唐风是不能去抢买这幅画的,那叫截和。现在,他们确定不要,唐风已经可以买了,但这家伙没白来一趟首都,也学聪明了不少,他就等着这三位早点走人了。

唐风要买下这幅画不是因为这两位老人打眼,他们的判断是有理有据的,唐风自己也认为这幅画不是石涛的真迹。

笔迹是指人在书写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因为每个人在写字时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写的字都有各自不同的笔迹,他人很难模仿。当笔迹转化为篆刻的时候,模仿的难度将会更大,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间的偏差也会更大。

年轻女子叫来店员将这幅画收走,她说道:“张老、钱老,那我们走吧?”

“嗯,走吧。”在唐风的暗自欢呼声中,三个人离开了这家书画店,刚才的那位店员还在收拾这幅画,唐风问他道:“先生,这幅画怎么卖的?”

店员奇怪的看着唐风,问道:“您要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刚才那两位老人是行家,他们看过之后没有买,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且,唐风刚才还和他们站在一起,不会听不到他们的谈论。

唐风说道:“那就看价钱合不合适了,这幅画不错,挂在家里一般人看不大出来。”

店员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家伙是看到两位行家看了半天才找出破绽,买赝品回家去唬人的,他说道:“八十八万。”

唐风当然希望价钱能够更低一点,他说道:“这幅画就不用明说了吧,能不能少一点呢?”现在这些古玩店,假货都当真货买,但这也是这一行的营销策略之一,价钱开高一点,起码还有人看,要价钱开低了,连看的人都没有。

店员很诚恳的说道:“我是真想便宜点卖给你,但这是我们老板定的价,我也做不了这个主啊。”

虽然唐风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过两天拿不出剩余的购房款就会白白损失200万,但这幅画的诱惑实在太大,他宁愿亏损200万也要把这幅画拿下来,他说道:“那好,我也不为难的,这幅画我要了。”

店员表面对唐风客气,暗地里却对这种喜欢装逼的暴发户不屑一顾,明明知道是假的,为了唬人也要买。唐风哪里有空去揣测他的想法,他拿出银行卡付了账,拿着这幅画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