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如果热了再抽掉一些柴禾,冷了慢慢加火。”

庭霜很欣慰点头:“是这么着,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更不能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要把温度保持得和鸡屁股下面的温度一样,而且不变。”

妇女们明白了基本原理,接下来就是解决保持恒温的问题。庭霜觉得这些妇女养鸡养半辈子了,应该能想出法子来,否则太对不起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期望了哎。接着再诱之以利:“只要孵出小鸡来,我全都买下,你们只管放手去做。”

妇女们振奋起来,以前她们不大愿意孵小鸡,因为母鸡抱窝会停止下蛋,这样损失不小,所以养鸡户强行把母鸡打起来,不让鸡抱窝,现在不用抱窝也能孵小鸡,而且有人还预先买下所有小鸡,下蛋和孵小鸡两不误,可以挣两个活钱。

庭霜想赶在中秋前几天把饭馆开起来,现在解决了原料问题,还有人工问题待解决,他本来不会做饭,当了家以后不得不自己做,居然也慢慢练出来,在村里很受好评,只是他手艺虽不错,也不能老是围着锅台转,于是在村里放出话,招收手脚麻利有眼色,灶上手艺好的人进城帮工。

最后定了几个人选,一个是大柱家的二小儿留根,庭霜答应过他,帮他实现不用等到过年就能把肉吃够的伟大理想,所以把他拉来帮他挣几个钱。一个是李东升大哥,他本来不大乐意上饭馆干活,但是庭霜对他精湛的手艺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很有好感,求他帮几个月忙,好歹带出几个徒弟来再说。

又招两个勤快人打杂。后厨请周婶做镇,也是想着周叔在城里做木工,周婶在村里种地,两口子不常在一起,所以庭霜请周婶给他的饭馆打工,她灶上的手艺也极好,又能和老公一起住在城里,对双方都有好处。

家里人,他打算除了自己再带李婶和平安过去,其它人留在村里照顾地里和家里的活。

宝琪先提出反对,理由是平安是在当铺当过伙计的,服务态度差很得罪客人的。平安不服,他只在当铺待了几个月,还没养成傲慢的习惯,怎么态度差了?倒是宝琪傲不咧咧的眼皮朝天态度是真差。

宝琪拽着庭霜衣角蹭蹭,发誓自己一定视顾客如上帝,保证给予春天般的温暖,还说你进城后不在家,你家老二肯定会欺负我的……

再把脑袋搁他肩上蹭蹭。

庭辉瞪他一眼,准备和他理论一番。

庭霜不想听他们争执,只好同意宝琪跟自己进城,平安留家里。

晨光一听,也缠着要进城帮工,并保证视顾客如啥啥的。庭霜只好也答应了。

人选定下来,下一步是定菜谱,庭霜拿出楚老丈留下的菜谱,把周婶李婶还有李东升几个招来研究。经研究,大家觉得这菜谱上记录的很多属于高档菜,以长平县的消费水平来说不完全合适,老字号的汇源楼,大丰楼做的都是达官贵人的生意,跟他们抢顾客,现在他们没这个实力,而且初次经营饭馆也缺少经验,不如把这块市场让出来,把目标定在中等客户身上。

于是庭霜把菜单修正了一下,分为中低两档。

低档的就用乡土菜,羊杂面,羊肉烩面,猪肉烩粉条,烙馍卷菜,凉拌菜、鸡血汤、鸡杂羊杂等等,庭霜还没忘了以前说过的话,如果他开饭馆,体力劳动者的生意也做。

中档的不太好弄,几个人商量了一晚上,既要看上去好,价格还要让多数人能接受,宝琪和庭辉都是富贵过的公子哥儿,做饭不顶事,对吃饭还是很有经验,看着菜谱提意见。

“每个饭馆必须有几样独有的别家难以仿效的招牌菜,咱家的招牌菜除了一品烧鸡还得有其它的才行。”庭辉问道。

“生炒鳝鱼丝。”庭霜马上想到一样招牌菜,过了一冬一春后,后院池塘里的黄鳝养得又肥又壮,他拉到汇源楼卖了个好价,掌柜的很高兴,说他家的鳝肥美香酥,客人吃了都说好,可是要做生炒鳝丝,尺寸还不够粗,最好再多养几天。庭霜记在心里,观察了一圈,市场上的鳝的确不如他家的粗壮,味道也不如他家的鲜美,如果拿来当招牌,可是全城独一份。

庭霜又特意声明了一下:“要想把菜做得好吃,要舍得放油。”

为了炒菜的事他没少和家里主厨的李婶叨叨。在农村,油是较珍贵的,主要用来待客或是过年节改善生活。乡下炒菜一般是拿过年剩下舍不得吃的猪油剜一小块抹抹锅,就这样炒了,更有甚者,炒“辣锅菜”,也就是把锅烧热,直接放菜加点水翻炒,甚至连菜都不炒,“咸菜盐豆老弟俩,蒜缸一响就吃饭”。象庭霜那样拿瓶子往锅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