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寻出对方的弦外之音。

一面聆听对方的言谈,一面在脑中思索、推测——对方究竟想说什么?话题会转至何方?其最后结论会是什么?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换言之,就是预测对方的谈话内容。留意言谈者用以证明其谈话要点的一切说辞与实例。就对方所言之内容,不断地在彼此交谈中予以印证与检讨。有时,对方虽没主动说出其真正想说之事,但是,自己必须找寻蛛丝马迹,以察其言外之意。通常,观察对方谈话的表情、眼神、举止等,即可大概窥出对方的真正意图,不需透过言语的沟通。故一旦发现对方所谈内容与表露在外的举止不合时,相信“后者”是绝对没有错的。发现无法完全集中精神、无法捕捉对方的言谈内容时,务必提出疑问,以求充分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

培养先聆听后做笔记的习惯。

会议记录也好,音频资料也好,不是仓促地记录和照样搬抄,而是在聆听和理解的基础上,归纳输出,这样便于更加明确和及时地思考问题,领悟要旨。

(五)说的细节说的细节,有助于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传达自己的意图的过程中协调不同的声音。这里有语气、言辞、声调等方面的细节需要重视。尤其在一对一会谈的情况下,如要顺利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不妨多借助面部的表情、眼神、手势、声调,言辞方面的选择,亦会产生微妙的差异,应多加留心注意。

训斥的口气人人憎恶。

一般人均喜欢彼此以平等地位来对待,所以,欲使自己的想法确实地传达给对方,首先需重视对方的存在,让他有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

谈话的语气非常重要。

同一话题,可以透过谈话的语气而令其神采飞扬、生趣盎然,也可使对方觉得了无生趣而无心去聆听。可见谈话的语气,亦是促进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为提醒对方的注意,在谈至重要之处,不妨以声调来辅助,例如,特意地提高或降低声调,或改变语气,以严谨方式谈出均可。

选择适当的言辞亦是要领之一。

换言之,即是选择能使对方了解而易于接受的言辞,而言辞的使用因人而异,需依照对方的一切而选择言辞。同时,需注意文辞的使用,毋使对方产生误解。如发觉自己的想法,并没正确地传给对方,那么,再次表达说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需变更表达方式,如以图表辅助,更能奏效。

授受相往。

既是“沟通”,则必然是双方彼此的意见交流,故如果仅是一方单向的输出而没有输入,就根本有违沟通的原意。所以,应尽量制造使对方有反应的机会,例如,设法使对方进入会话中,并以暗示性的方式,强调对方之存在价值。诸如询问对方的感想,请其提示,请教其经验等方式,均可证实对方的重要性,并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关心与善意,从而激发聆听的欲望。

声调同样重要。

对他人的声调、音调一闻便知其是否友善,但是,对于自己的声调、音调,则迟钝得无法明确地掌握,应如何是好?有一良法,即利用录音机。在与人交谈或打电话之际,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音听听看,是否含有以下所列举的缺失:声音是否含混不清?声调是否乏味单调,缺少变化?是否有浓重的鼻音?音调是否太过于尖锐?说话是否太急速而如连珠炮般?是否常用以下不良的字眼:“嗯嗯”、“这个”、“那么”等等。可将自己的录音,请朋友、同事、或家人听听看,诚恳而直率地请他们批评,并且咨询其意见。如有必要,请教专家指示。

细节决定职场成败(7)

注意说话的速度。

如何将心中所想的意思清清楚楚地传达给对方?关键在于说话的速度。音准是谈话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如果说话速度太急速,如连珠炮般猛攻对方,虽然可以节省很多说话时间,但是对方却无法掌握主旨。如过分缓慢而有如老牛拖车般,则会导致对方产生烦躁情绪而无法聆听。所以,一个精于谈话者,会适时地按照谈话的必要性,而调整其声调的高低、急缓、强弱、轻重等,并在重点的前后二处,稍停顿以引发对方的注意。

凡事当适可而止。

切忌过分的提高声调或降低声调而失去常态、尤其在面对大众演说之时,更应避免令人不悦的怪声怪调,只需以平常自然的声调,而在重点处,稍微提高音调以提醒听众注意即可。

演讲的细节。

措词需以达到沟通为前提,切莫标新立异地使用一些新潮的俚语或太过艰涩的专有名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