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谢廖夫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李伟:??! “这,这不,我不能……” 饶是以李伟那处变不惊的个性,以及年过半百的阅历,还是被这短短的一句话震惊的连说话都开始结巴。 那可是登月,登月! 不管是第几个登上月球,只要是站上去,那就是一个独特的、在航天史上留下一笔的重要事迹。 林炬:“新远公司要登月并不是说像上个世纪阿波罗计划那样插个旗子留名,而是要真正开发月球,想办法以合适的利润获取资源。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月球上驻留的宇航员可能要持续工作至少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因为微重力和前进空间中的存在,身体素质并不是限制因素,重要的是思想。” “你是说……”李伟沉默了一两秒,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我想未来的月球上可能也就最多十几个人,在原理地球38万公里的地方,地球已经变得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这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这么远,连通话都要延迟三秒钟,要耐得住寂寞。” 林炬:“是的,即使是最以孤独闻名的潜艇兵,一次巡航任务也不过几个月,但为了经济性,月球上的宇航员要停留很久,而且其中专业工程师占比比较多,这些人,他们没有军人那样的意志。 如果没有专业的思想指导人员在,群体思想就会陷入混乱。” 专业的思想指导人员,显然就是经受过严格的训练,通过重重选拔最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也有强大心理素质去引导他人的职业航天员,如果再有些威望的话就更好了。 而李伟,显然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这样一个传奇来坐镇月球基地,何愁人心不安。 不得不说,林炬这样的说法成功让李伟认为自己确实还是很有用的,一时间有些犹豫。 林炬见他态度有些松动,继续火上浇油: “以目前新远和航天局的关系,到时候基地也应该是一起建设的,您去了,对哪里都好。” 李伟:“这不取决于我……” “只要您愿意,那就由我来想办法,大不了我去求上级,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新远基地人员思想混乱吧?这是支援我们啊。” “唔……” 竖起耳朵完全将老板小心思看穿的胡冬抑制住自己转过头的强烈欲望,不停在心里惊呼老板的大胆。 这是要将李伟拉到自己阵营里来,把这位挖过来,新远的地位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可就截然不同了。 默默点赞。 …… “谢廖夫,谢廖夫!” “在,我在!” 在街上一辆破旧的巴士里,前座的一个胳膊能跑马,腰比座椅还宽的俄国大妈用流利的东北话喊着谢廖夫的名字。 巴士的最后方,一个过分白净像是白人却又长着亚洲人五官的年轻人急忙回应,收回自己盯向窗外的实现,悲伤军绿色的背包走向前方。 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巴士也停下了。 大妈用她如同熊掌一样的厚实大手拍了拍谢廖夫的肩膀,从座椅旁边的袋子里掏出一截红肠塞进这个穿着复古的年轻人手里。 “我认识的华国人都比较有钱,他们的留学生总是出手阔绰,但你不一样,我很佩服你这样愿意周游各国的孩子,希望伏尔加格勒是伱的最后一站,祝你好运年轻人。” “cп6o,6yдynmetьввnдy(谢谢,我会记得您的)” 年轻人没有拒绝大妈的好意,而且他现在确实不算太好,接过红肠就下了no77巴士。 谢廖夫,华国人奉天出生,23岁,哈尔冰工程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毕业生,毕业时家庭出游遭遇车祸,除了自己外全部坠入河中冻死,于是放弃工作,毕业后穷游各国。 当然,真正的谢廖夫早就因为迷失在冰雪中,于一周前在二毛的野外冻死,现在,接替他活下去的是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穿着皱巴巴的衣服、身上一分钱都没有的谢廖夫从冰天雪地里爬起来走到路边,遇到了好心的猎人送到最近的城镇。 依靠流利的俄语,谢廖夫想办法通过打黑工弄到了些钱,细细的阅读了60年的历史,哀伤了很久。 他想去基辅看看,可那里已经不是自己的熟悉的故乡,也不再是那个能生产火箭导弹战斗机、航母战舰大飞机的联盟重要工业产地了。 他用最后的钱来到了伏尔加格勒,准备最后一次为谢尔盖·科罗廖夫做一件事。 伏尔加格勒,以前它的名字叫朱加什维利格勒。 在这里,曾经有一座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的雕像,但在他死之前就被拆除,放上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雕像,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念某人的雕像。 这一天,在伊里奇运河站公交站台下,人们注意到一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对着伊里奇的雕像低头肃穆许久。 这种事他们已经见得太多,早就变得麻木,并没有投来太多关注的目光。 谢廖夫在伏尔加格勒没有停留太久,因为在他的意识抵达这里时,身上还有一张中将抽到的旅游机票,在伏尔加格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