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构思 (第1/1页)

12月20日晚。 航发委探月工程办公室再次对外发布消息,初步确认库姆撞击坑下发现较大规模冰沉积带。 虽然依旧不清不楚,也只有几张模糊的图片,但也确实证明了库姆撞击坑下面有着相当不少的冰,至少对于前期探索来说大大的够用了。 这个消息对国际宇航界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各国对于月球的兴趣极大提升了。 有水,意味着能合成有机物,意味着有可能实现月球表面的驻扎点自行维持,极大减少地面的压力。 同时这也表明殖民月球成为可能,虽然同样不是小工程,但比起火星来说可要简单太多了。 最先在媒体上做出反应的欧空局当即宣布,库姆撞击坑周围地带资源丰富,欧空局将立刻启动前期的无人探测任务,预计6到8个月内向月轨发射一颗卫星以及一个月表巡视器,暂时命名为“潘狄亚”计划。 这个计划以绝无仅有的速度在欧空局内部获得了一致通过,同时还使得他们对“塞勒涅”计划也更加重视了起来。 紧随其后的,是naca。 克莱尔在接到电话后立刻想办法,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毅力号。 2011年,naca向火星发送了第一辆核动力火星车,重量900余公斤的好奇号,同时也开展了与好奇号类似的后续项目,它在2020年公开采集命名后被叫做“毅力”号,现在内部只是简单叫做“二号火星车”。 “二号火星车”重量略微超过一吨,基础骨架和结构与好奇号一样,只是搭载的科研设备有许多不同,一直进行地不紧不慢,反正没什么技术难点。 而克莱尔的要求,就是把“二号火星车”进行改造,发射到月球上去。 于是原本后世的“毅力”号直接被他命名为“伊西斯号”。 伊西斯(is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而水就是生命之源。 对于使用好奇号相同底盘的伊西斯号来说,在月球上工作并不是很麻烦,小做修改就行。 月球和火星的最低温都在零下一百多度,不同的是月球在被阳光直射时温度极高,但改造一下休眠就可以,也是小问题。 主要是设备要替换并重新制造,这可能要花点时间。 火箭是现成的,能把火星车送往火星的宇宙神5自然也可以把伊西斯号送去月球,这种中型一次性火箭多的是。 登陆器也不用大改,即使取消降落伞,在月球的低重力下天空起重机也足够,甚至还有富余,改改程序的事。 于是克莱尔将伊西斯号的发射日期定在2017年3月初左右,用两个月时间改造伊西斯号足够了。 但在他们公布之前,specax抢先做出了反应。 马斯克先是在推特和微博上狂赞了一波航发委,然后表示1月份的首批10颗星链卫星发射任务将被取消,改造后由猎鹰9号火箭送往月球。 “星链”终归还是来了。 …… b级基地。 谢廖夫看着车间里装配好的六只“探索者ii”,挠了挠头发。 相比于外界披露,这几天航发委操控两只玉兔三号做了更加细致的探查,根据对月球地质状况的模型推测,月球南极下方,也就是艾特肯盆地位置下面确实应该存在一个超大的冰层。 形成原因未知,但面积可能超过3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距离地表20到50米左右,厚度暂且未知,但保守估计在20米以上。 库姆撞击坑很可能是这个冰层的一个地势较高点,在很多很多年前遭受撞击形成的时候接触到了冰层,这才导致撞击坑内平均覆盖的月壤深度不到25cm,最薄的地方甚至只有几厘米。 整个估计的冰层区域保守冰储量约在6亿吨以上,这是难以想象的巨大资源。 航发委内部当时就闹翻了天,一次性就把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规划了出来,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发射探测器,不为别的,就为了多占点地。 在宇航员的脚踏上去建立科考站之前,就只能靠机器人先圈地,把最浅最好的地先占了。 而新远公司在制造探索者ii时一共造12只,剩下的6只已经完工摆在了这里,随时可以发射。 这6只已经被内定为嫦娥六号的巡视器了,着陆器本月内完工,六号任务1月初就发射,新远二号反正有的是。 六只探测器还是航天局买下两只,这样库姆撞击坑就有8只机器人,对全世界都形成了碾压级优势。 用林炬的话说:“要是他们的探测器敢进入我们占好的地,就把他们太阳能板剪了!拆了扔进陨石坑。”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确实说明了航发委的机器人数量之多,现在月表就有7只呢! 不过谢廖夫知道无论是探索者i,还是探索者ii都是探测性质居多,在找到确定的冰层后,他就一直在思考下一代的实用化机械,能够以可观的效率制取水、提纯、合成所需化合物的机器。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