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黎明 (第1/1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如果说非要用一种比喻来形容坐飞船和其他航天器的不同,林炬认为最相似的体验应该在过山车上。 和火箭、飞机不同,九章号对抗重力的方式是底部的四台气尖引擎,尾部的两台发动机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移动的推力,但两者也可以通过姿态转换同时获得。 常规的航天飞机、火箭推力源是大致不变的,运动轨迹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律,大多数时候林炬都能知道下一秒的姿态会如何变化。 但九章号不同,它更类似于四轴旋翼无人机,四台气尖发动机推力矢量调节范围也极广,在ai的控制下可以灵活地切换姿态。 虽然九章号是在真空环境中工作的飞行器,但它却继承了xn90的设计外形,即使没有机翼也具有相当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机身和两边的推进模块正好构成了中央升力体布局,在一定迎角和速度下总体升力相当可观。 xn90在设计的时候便考虑到了突发故障(非人为)的因素,只要初始高度或速度足够甚至可以支持无动力迫降,其气动性能可见一斑。 在九章号起飞前往仁寿补给点的过程中会保持3000米以上的飞行高度,以10度以上迎角超音速飞行,期间最高速度将超过2马赫。 坐在飞船的驾驶舱里,林炬只能看到天空的在舷窗后飞速后退,同时能感受到机舱内大到惊人的噪声。 多面体外形超音速所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就是强烈的机体震动,因为横截面积更加庞大,动静比起同级别的飞机要可怕得多,明明六台发动机加在一起也不过180吨推力,但在地面上的的直观感受和千吨级的重型火箭相当。 在岷江旁的仁寿补给点,基地的工程师们从九章号起飞开始就在这里掐表等待。 他们临时借用了江边一片废弃厂房并将其清理出了一大片区域,原有地面是混凝土,又铺上了一层钢板。 其实九章号的发动机单台推力也就在25到30吨,混凝土地面完全能够承受,但这里需要考虑老化因素,以防止地面被冲成碎块飞起来砸中飞船。 差不多两分钟后补给点就看到了天边出现的黑色不规则飞行物,3000米的高度从地面看过去九章号的体型并不小。 站在空地上的胡冬手里拿着隔音耳罩随时准备带上,心里默默计算着超音速激波抵达地面的时间。 不过比起音爆更先进入耳朵的是远处大大小小的呼声,那些都是在岷江附近的钓鱼佬或者散步的本地人,他们也发现了天上突然出现的不明飞行物,一个个都高举手机试图拍照。 胡冬最后默数了五个数然后立刻带上耳罩,几秒钟就感受到地面开始强烈震动,激波已经抵达地面了。 没有戴上耳罩的市民只感觉有源源不断的雷暴在耳边产生,原本平静的江面也被打破,一众钓鱼佬的骂声随即响起,不过却都被空气的爆震覆盖了。 他们反而对音爆已经有些习惯了,毕竟腾云的频繁飞行就经常产生这样的动静,每隔几天就能听到一次。 最让人感兴趣的当然还是天空中一看就不像飞机的不明飞行物,就在人们顶着噪音录像时,却发现不明飞行物竟然开始逐渐降低高度,看样子居然是要迫降? 但九章号的动作比他们的思考速度还要快,毕竟它的燃料最多只够6分钟,150公里是在大气层内单次跳跃飞行的最大距离,还没等人们完全想明白就以倾斜的姿态在空中自旋式下降,几乎没有任何悬停不断降低高度,尾焰扩散出的高温气体向四周散去形成了拂面而过的大风。 这艘仿若从科幻电影中穿越出来的飞船就这么降落在废弃厂房的中央,被卷起的漫天尘土包裹,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一般。 提前准备好的消防车赶紧出动向飞船上方喷射水雾降温,等到笼罩飞船的水蒸气和尘雾消散过后,驾驶舱侧方的舱门向下展开,一个穿着宇航服的身影爬了下来,拉开面罩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 这当然是林炬本人,虽然他也算是熟练飞行员,但九章号的过载方向并不是单纯地向后而是无规则产生,晃来晃去还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眩晕感。 仅仅五分钟的飞行过程堪比叠加了旋转机构的过山车,加速和减速都过于猛烈。 工程师们都围了上来准备检查飞船并添加燃料,林炬则是突然听到手机在震动。 “喂?” “你现在在哪,是不是在飞船上?” “啊?佘老,我在市里逛街呢。” “放屁!抖音上都拍到你了!” 林炬这才看到废弃厂房外已经聚集了很多市民和车辆,不停地举起手机往这里拍摄,在这个距离上他们已经能够看到飞船侧面灰色的“xap“标志。 不少人甚至也认出了林炬的身影,他顺势转过身挥挥手算是打招呼,然后站得离飞船远了一些。 “别急啊佘老,下次我请您也坐,直达太空的那种,去月球甚至都行。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