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部分 (第1/4页)

将来与袁尚的联手威胁。届时一旦让袁谭稳定了南线后方,全力应对我军进攻,我军想要灭谭自然就没有那么容易。”

“袁尚也一样,如果谈判达成,他合法控制冀州乃至幽州,袁尚必然在审配、逢纪等人的辅佐下,全力稳定内部整兵备战,排除异己收买人心,巩固他对冀州与幽州的控制,而冀州粮广民多,百姓户丁还在我徐州之上,还有稳定的战马来源,所以如果给了袁尚时间稳定冀州内部,将来我军纵然不惧,再想吞并冀州时必然会吃力许多。”

“所以仪认为,我军利用劝和争取到备战时间即可,万不可袁氏兄弟真正达成和解,那怕是暂时的和解。”是仪总结道:“我军出兵时间过早,我军准备不足,出兵即便获胜也难以迅速扩大战果,时间过晚的话,又会给袁氏兄弟整顿内部和荡清后方隐患的喘息之机,只有在袁尚未及整顿内部、袁谭未及荡平后方隐患的关口出兵,这样才能把中原的局势搅到最乱,我军以整击零,以稳定攻混乱,那才是真正的想不大获全胜都难。”

“既如此,主公如果想要维持自己一诺千金的形象,就绝不能促使袁谭与袁尚之间的和谈达成,否则的话,只会使二袁赢得喘息之机,我军则将错失出兵良机,且拱手让出发起战事的主动权,只能是等二袁有所动作,才能找到借口出兵。而谈判倘若破裂,双方不欢而散,我军则将掌握中原战事的主动,想要找到开战借口也会容易许多。”

听完了是仪的分析,陶副主任难得优柔寡断了一次,踌躇难决,道:“子羽先生的话,虽然有理,可是文和先生的话也有理啊,帮袁尚喘过了这口气,再顺便帮他增加一些实力,将来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得越是厉害,同样对我军十分有利。如此自相矛盾,叫我如何抉择是好?”

“主公,诩与子羽先生的见解并不矛盾,都是为了让我军处于有利位置,让敌人陷入被动。”贾老毒物开口说道:“惟独不同的只是出手时机,诩是建议主公平衡二袁实力。然后再坐山观虎斗,出手时机较晚,面对两个较强的对手。子羽先生则是建议主公早些出手,乘着中原这汪混水还没来得及澄清前尽快出手,面对一群较弱的敌人。殊途同归,具体如何选择,主公大可自决之。”

陶副主任缓缓点头,盘算了半晌后,陶副主任又向在场的陈登等人问道:“我军是早些出手,还是晚些出手。诸公可有高见?”

刘晔和荀谌面露难色。不敢轻下定论,战略战术上同样一流的陈登也是露出了一些难色,道:“从钱粮角度考虑,我当然赞同文和先生的建议。多积攒一些钱粮晚一些再出手。但是从中原局势的角度考虑。我却又很赞同子羽先生的建议。不给袁氏兄弟喘气的机会,只要我们暂时缓过了钱粮与新兵训练这口气,就立即出手逐鹿中原。以整击零,以稳定灭混乱,既容易获胜,也容易争取民心。”

说到这,陈登顿了一顿,又补充道:“如果一定要我抉择,我比较赞同子羽先生的意见一些,早些出手,可以避免夜长梦多,尤其是可以避免袁氏兄弟稳定了内部与后方后,缔结盟约抗衡我军。”

“袁氏兄弟缔结盟约?”陶副主任哑然失笑,心说袁谭、袁尚要是能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合作,历史上也就不会被曹老大揍得那么惨了。但转念一想,陶副主任又觉得这样的情况未必没有可能出现——毕竟因为陶副主任的妖蛾子翅膀影响,历史上传位于袁尚的大袁三公,这次可是把大位传给了袁谭的。

考虑到这点,又考虑到河北毕竟战争潜力巨大还在徐州之上,陶副主任还是点了点头,“那就还是尽快出兵比较好吧,回书给杨宏,让他想办法先把谈判拖延一段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让袁谭和袁尚的谈判破裂,退出这场谈判,让袁家兄弟狗咬狗去!”

……………………

既不能让谈判立即破裂,一段时间后又要促成谈判破裂,这样的事换成了别人可能难办,可是对咱们的杨长史来说,那却是比吃饭喝水还要容易许多的事。这不,陶副主任的书信送抵定陶后,虽然辛评和逢纪的讨价还价都已经快结束了,可是杨长史连夜接见了逢纪一次后,逢纪也就马上改变了主意,在讨价还价中再也不做丝毫让步,把本已快要达成的谈判重新拖入了僵局。

杨长史是这么对逢纪说的,“元图先生,你怎么能答应只要幽州一半和进贡四十万斛粮食?幽州本来就和袁谭匹夫断了联系,应该归你们所有,四十万斛粮食白送出去又何等可惜?不要忘了,有我们徐州给你们撑腰,不必做丝毫的让步,你照样可以逼得袁谭答应。”

正因为有了杨长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