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一名白发苍苍的年老文官忽然问他道。

周鸣略作沉思,吐出十六个字道:“西域在手,国泰民安。西域丢失,兵戈不止!”

“一派胡言!”

这位年老文官驳斥道:“为经略西域,朝廷每年调兵三十余万,征用民夫百万,靡费钱粮数千万贯!损耗如此巨大,百姓早已疲惫不堪,天下早已粥沸……经略西域之举,当速速结束为好,那片不毛之地,不要也罢!”

显然,这位文官,对朝廷大力经营西域意见很大,尤其是看过周鸣那篇《石头城战记》之后,一点也燃不起来不说,只有发自心底的厌恶。

石头城之战,是根本没必要去打的,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和伤亡,去争占一块不毛之地,毫无意义,朝廷的那些巨额投入,还不如拿来改善民生,舒缓百姓压力,与民休息。

至于异族威胁……只要人人通晓圣贤之理,以道德感化之,不必动用刀兵,其威胁自消。

“呵呵,鼠目寸光之辈,愚蠢之极之人!”

周鸣冷笑着一声,然后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西域对大周的重要性,甚至断言:没有西域,失去西北屏障的大周,定会年年面临突厥、吐番发起的军事威胁,靡兵费饷反而更多;没有西域,失去重要金银货币来源的大周,经济发展必陷于停滞;没有西域,万国来朝的盛况再也不见,跟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将被迫中止,惶惶大周,将不为外国所知也,文化交流,也将陷于停滞。

种种论断,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叫人信服,驳的那位年老文官哑口无语,无法应对。

当然,西域偏远,补给运送不易,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负担和压力,周鸣又适时提出了“商人运粮,军队经商”的良策,说商人重利,只要有30%的利润,商业活动就会活跃起来;有100%的利润,便不惧任何道路险阻,何处都敢去;有300%的利润,就会藐视世间一切法律,卖掉绞死自己的那根绳子了。

征用商人运粮,即便令其攫取高达50%的利润,也能省下无数民力。

军人经商,实际就是让军队直接参与丝绸的贩卖,提高丝绸之路的安全性和丝绸销量,通过加入丝绸生意,西域驻军哪怕每年只赚取几十万两金银,老百姓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国家经济,也会得到良性发展。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鼓励商贸一方面能带来很多好处,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坏处。

不过,周鸣不想太深入地去讲,如何尽力挖掘好处、尽量避免坏处……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他只是提出这两个可行性较高建议而已,别人采不采用,他并不关心。

“可行!可行!这二策乃舒缓我大周民力之良策,当速速采用之!”

皇帝李知十分激动,感觉这二策很有可行性,没怎么思索就采纳了,十几位官员刚要提出反对,立刻被他压制了下去,提案就这么通过了。

“子华先生大才,不知可有考举入仕、入朝为官、造福大周百姓的想法?”

方才一直没说什么话的天后伍媚,目光灼灼地盯着周鸣问,很明显,她动了延揽人才、为己所用的心思。

听到这话,周鸣却摇了摇头,拱拱手道:“天后殿下,草民不过一盛世文人而已,并没有入仕做官的想法,动动嘴写写文章尚可,若叫草民做官做事,着实不行。”

不想做官?

殿中众人都愣了愣,包括坐在龙椅凤辇上的皇帝李知、天后伍媚也是如此,十分错愕。

这年头,竟还有人不想做官、只想做一盛世文人的奇才怪人存在。

于是,不少官员开始劝他,说了一堆“才高八斗,理应为民请命”、“才识过人,应多造福大周”、“自恃其才,毫无报国报民之担当”等等,从劝说到批评的话语。

表达的意思,基本都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套观点。

皇帝李知,也亲切说道:“田子华,你可是怕考举落榜?不必担心,朕可例外擢拔于你,赏下七品官身,让你先任一县县令如何?”

周鸣又是摇头,说出一番叫殿中众人哗然一片的话语,他道:“倒不是草民畏惧科举,若叫草民去考举,便是考个状元,也如探囊取物一般,草民只是不想做官、亦不能做官!因为,若草民为官,必令宵小尽伏、贪渎收手、豪强守法、官不聊生,必招徕无尽怨怼,乃至杀身之祸……与其如此,不如潇洒自在,做一快活闲人!”

“狂妄!太过狂妄!”

“此子不知天高地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