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刚杵迅速箭入魂魄,镇压住它。那具活过来的僵尸立马倒在地上,变成了一滩血。

孩子们和月光对于多农喇嘛的这个经历深信不疑,并且对喇嘛的上师晋美活佛也崇拜得五体投地,都盼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喜马拉雅山那边朝拜晋美活佛。小尺呷竟然一头趴倒在喇嘛跟前五体投地,请求喇嘛下次也能领他去见识一下神奇的活佛。多农喇嘛望起小尺呷,一脸严肃,问,

“小娃子,我问你,去朝拜晋美活佛,行路上要坐车,要住店,要与人交往,这些都需要看懂文字是不是?”

小尺呷愣头愣脑地回答,“是。”

“那你说我如果不学得知识,我能看懂那些文字吗?”

“不,不能。”小尺呷答得有些慌张。

“那不能看懂文字,我还能走得那么远的路吗?”

小尺呷才明白过来,有些愧疚地低下头,轻轻答道,“不能。”

“那你说我如果不能走得那么远,我还能不能见到晋美活佛?”

“不能。”小尺呷在喇嘛面前小心谨慎了,似是有所悟道,只说,“我知道了喇嘛,我要好好学习知识才行。”

“这就对了。你的梅朵老师也是阿妈一个模样的。她会教你学习到远方去的知识。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不得三心二意!”

“哦呀!”小尺呷响亮地回答。

我愣在那里。

蒋央,你也看到吧,多农喇嘛的诵经声和他的故事,比我所说所做的都有效很多。我不知是该难过还是该高兴。如果我也能讲出这样的故事呢?我知道我不能。

……(以上部分省略)

第59节:后记 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沈浩波)(1)

后 记

■沈浩波

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

我得承认,我被这本名叫《酥油》的书感动了。做出版10年,第一次,很单纯的,被一本书的“真诚”感动。第一次,我愿意为一本书做最大的努力。

这是一部小说。

但也可以看做完全的纪实。虽然作者江觉迟一再说:书中的爱情是虚构的。

我却觉得也是真的。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剧烈的碰撞。包括,最后的绝望。

但这不是一本唯美的,有关西藏的爱情——那太小资。太多行经西藏的路人可以去写。不需要觉迟来写。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爱之书。不是爱情的爱,是一种更真挚、更稀少、更倔强、更深刻的爱。

作者江觉迟,年轻的安徽女子。当然,就像很多女子一样,对于西藏,她也有着向往。同样也是,很小资的那种。

她的命运被一位来自藏区草原的喇嘛改变了。在书中。他叫多农喇嘛。

多农喇嘛告诉觉迟,在麦麦草原,有很多孤儿。洪水、泥石流、雪崩,各种大自然的灾害,每发生一次,草原上就会多一些孤儿。这些孤儿没有了家,也上不了学校。喇嘛的寺庙想办一个学校,教育这些孤儿,但是,没有老师。多农喇嘛静静地看着觉迟。

觉迟突然觉得,她是被命运选中的。她突然,格外想看到麦麦草原上的那些孩子们。她想改变那些孩子的命运,她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让这些孩子,将来能够去城里读中学。

2005年,觉迟就这么懵懂地上路了,怀着懵懂的热情。

她做梦也没想到,会这么远。

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再坐拖拉机,再坐摩托,还要再骑两天的马,最后还要步行大半天,翻山越岭,才来到麦麦草原。

这是一片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原始草原。它处于千万道青幽山梁丛中,由一块块小型草场拼连而形成。曲折的草场,有着无数不规则的边缘界线,自高山之巅铺展开去,又无限到遥远的地方去。

在草原茂盛的草线尽头,耸立着一座在炎夏也会覆盖花花雪冠的高大雪山。

山腰间,苍茫雪线上陡然吐出一条发达冰川。冰川一路壮大地伸入下来,钻进周围的冷杉林,云杉林,和高山杜鹃群。形成冰川和森林、原始草莽又冰清玉洁的清寒世界。这里,将是觉迟工作的地方。

这一去,就是5年。

整整5年。所谓的学校,其实就是寺庙喇嘛家的土坯碉楼。废弃已久。粘土与沙石混筑的三层房屋,经年风雨把墙体表层已经侵蚀过半,随处可见沙石剥落后形成的斑驳伤痕。而墙体下方,遍地油麻藤密布如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