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显然,中国的数据要高出美国的很多。与欧洲的成熟经济体相比,结论也是一样。这似乎凸显出了中国经济的独特性。

然而,如果对照日本和韩国在1952—1978年经济起飞阶段的表现,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几乎如出一辙。在这段时期,日本非居民资本存量、单位劳动力资本存量、出口的年增长率分别是%、%和%,韩国相应的三个指标增长率依次是%、%和%。相比之下,日本、韩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面临着比当前中国更加严峻的结构问题,即便是现在,日本、韩国的经济结构也还是更像中国,而不是像美国。这个模式支撑着日韩迈入发达经济体之列,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经济的前景并非糟糕透顶。

与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所开出的药方一致,东亚的发展经验也显示中国当前的这些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共同特征,甚至是必经阶段。相反,在结构性问题上,印度的问题在于储蓄率较低、资本积累不足以及基础设施投资落后,也就是说印度问题出在与中国模式相去甚远。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点就是让更多的人相信,不平衡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结构失衡正是这场国际金融的根源之一,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全球失衡的否定。然而,这里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当前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看做是发展中的问题,不少高收入的国家都有过类似这样的发展阶段,所谓中国增长模式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中国特色。从这个角度说,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结构失衡提出了诸多挑战,但它不会摧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很多国家都依赖这个基础走向繁荣。

我们有理由悲观,但有更多的理由保持乐观。如果我们是拿今天的成熟经济体与国内的现状比较,那么可能是悲观的,甚至认为我们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但事实上,这种比较并不妥当,发达经济体今天所代表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彼岸。这次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首先爆发,就表明了这与近几十年来危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爆发是不同的。

中印经济的增长寓言(1)

作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大国,印度正在创造人类历史的神话。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印度的政治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经济领域,中国、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料引擎而经常被相提并论。印度经济在最近10年里实现了8%左右的平均年增长率,这是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叹为观止的成就。在诸多大国中,印度经济增速多年来仅逊色于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印度与中国一样实现了率先复苏。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有着一流的统计体系,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被普遍认可的。在这一点上,印度明显领先于中国。

然而,对于这个雄心勃勃的近邻,我们了解多少呢?遗憾的是,在我们日益宽阔的国际视野里,印度似乎一直被挡在了“世界屋脊”之后。提起这个文明古国,多数人的记忆里还停留在《流浪者》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电影的描述。即便是在今天,在不少人眼中,还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改变对印度的印象。

去过印度的人仍然惊讶于其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城市外观的破旧,我们经常会见到挤到爆满的汽车或火车在缓慢地行驶。很多人强调,在印度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旅店住宿和服务费十分昂贵,大街上随处可见懒散闲逛的年轻人。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印度巨人的泥足》,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些令人沮丧的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相信经济增长率,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呢?下文首先来看看中印的经济模式有多不同,其次讨论中印模式谁的前景会更加光明,最后分析印度模式对于中国具有哪些重要的启示意义。

‖印度: 中国天然的参照系‖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已习惯用“龙”和“象”来比喻中国与印度。对照迥异的两种发展模式,这种比喻的确很有意思——两者同为庞然大物,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在部分学者眼里,中印两国经济模式完全可以用传统和现代来区分。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含有褒贬色彩,但却不能全盘否定其合理性。时下,印度经济学家习惯把自己的经济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如果参考一下统计数据,这似乎并不为过。摩根坍利的数据显示,目前服务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一半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的六成,而有形的制造业一直停滞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