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 (第1/4页)

梁心铭含笑道:“老大人莫急。这路要以陈桥为中心,分别往六安和潜县方向浇。等路面浇好,方便马车行走,运输材料物资也方便了,才能将工程继续向前推进。老大人不妨多住一天,看了浇路再回去。”

水泥厂建在陈桥附近的山中,从这里开始铺路,用水泥方便;等路铺成,物资运输便捷了,再往远处推进工程。

散后,梁心铭留下唐知府。

她和唐知府商议:要拨出一笔工程款来购买粮食,预防洪灾。若六安府发大水,到时便让灾民以工代赈,将赈灾和修路结合起来,一并进行;若没有发生水灾,这粮食也可用来支付雇工的口粮和工钱,两不耽误。

唐知府忙道:“此计甚好,可未雨绸缪。”说他回去便安排人,去湖州等地买米粮,预备灾害。

他觉得,和梁心铭共事浑身充满干劲,忙到这么晚,一点不觉疲倦,反而兴奋不已,巴不得天赶紧亮,好看浇路。

梁心铭见说妥了,请他去安歇。

她自己还不能休息,明天浇路是她临时决定的,有许多工作要准备;还有牛将军灭门案、那几个来历不明的雇工到底为何混入工地等等,她都要做出应对。

她和赵子仪连夜安排。

姚刚睡着,被梁锦云拖了起来,带到梁心铭面前。

梁心铭对他道:“本官有件事要派你去办。赵护卫和梁锦云一向跟着本官,若突然不见了,容易让人起疑。你是恩师派来的,明日假装返京,别人不会怀疑。”

姚急忙道:“大人尽管吩咐。我们大爷派属下来徽州,就是要助大人一臂之力。属下一切听命于大人。”

梁心铭点头,如此这般交代了他一番话。

姚领命下去了。

都安排完毕,东方天光已经发亮了,梁心铭只洗了把脸,在书房床榻上眯了一会,便又起来了。

早饭后,姚带人告辞返京,梁心铭送他们到大门外,看着一行人马消失在榆柳树荫内,才返回。

上午,陈桥镇外的工地上。

梁心铭和唐知府、属下官员、各工程人员汇集,水泥运来了,梁心铭亲自铲出第一锹水泥,倒在一堆细沙上,混合搅拌,然后才将铁锹递给旁边的民工。

接下来,无数双眼睛盯着汉子们将那灰色粉末和细沙按一定的比例掺在一起,加水搅拌均匀;搅拌后的混凝土被人用桶装走,铺在垫好的路基上,再用滚筒推平整。

开始大家都看着,不吭声。

因为不了解,不知如何评价。

这条路宽三丈,约十米,路面比较粗糙,梁心铭想先铺这一层试试各方反应,后期还要再铺一层,把这条路的规格提高,往她前世二级公路标准靠拢。

就算还粗糙,也足以引起轰动了。

随着道路往前推进,那最先铺的地方变硬了,众人才震惊起来。唐知府趴在地上,两手抚着路面,哆嗦道:“硬了,硬了!”又拍了拍,喃喃道:“真不怕水泡?”

其他人也都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李京和白英是王谏派来帮梁心铭的,原在工部做事,才能是有些,就是面对乌先生等民间工匠,自觉高一等,难免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但对梁心铭还算尊重。

梁心铭也对他们一直很礼遇。

此时,这两人反复观看水泥;看完又盯着民工搅拌水泥和沙子,留心他们是按什么比例混合;再又去观察民工用铲子和抹泥板铺展路面、抹平;一时又去最先铺的路面看一看、用脚踩一踩,试试硬度,评论一会凝固的时间长短,因为什么而凝固,最后又回头去看水泥。

李京用手捻了点水泥细粉,放在左手掌心,盯着它反复观看,甚至捻了点放进嘴里,咂吧两下嘴。

白英盯着他,似乎问“味道如何”。

梁心铭看到这,无声失笑。

面对此情此景,她并没有做出一副自得狂妄的表现,众人来问,她也尽量解说,只是对于水泥配方和烧制过程,却含糊不肯明言。这乃机密,不可泄露。

她这样表现,众人便不问了。

李京和白英明白这东西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用处都很大,当然不能泄露,知趣地不问;乌先生等匠人奉行行规,不去觊觎人家的秘方;余者则不敢打听。

梁心铭见工地附近来了许多百姓,对着新铺的水泥路指指点点、大声议论,一脸兴奋样,十分感慨。

********

最后一天双倍月票,又赶上梁大人的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