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上军将郤缺急忙起身为赵穿辩护道:“赵将军的性子虽然急了点,但却说出了在座各位的心声。郑国向来为缺信少义之国,行事惯于首鼠两端,今日晋来便向晋,明日楚来便归楚。对于这样的小人之国,你不狠狠揍它一顿,它是不会改变本性的。”

上军佐先縠也不满地附和道:“是啊,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空劳鞍马了。第一次是晋、宋、卫、蔡、陈、郑、曹、许八国诸侯*齐国,第二次是晋、卫、陈、郑四国诸侯*宋国,两次都因为主公接受对方财帛而半途而废,现在又来了第三次,如果不加以阻止,以后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

下军将栾盾接着说:“如果长此以往,大晋的霸业恐怕要付之东流了。”

“末将也认为打比不打好,一来可以给郑国一次惩戒,二来也可以给主公一个教训,否则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事的。”

赵盾赞许地点点头,目光从下军佐胥克的身上,移到中军佐荀林父的身上:“中军佐的看法呢?”

“既然众将都主张打,那就打吧,不打也无法向六国交代。”

“诸位还有什么意见没有?”赵盾看着未及发言的部分将领,问道,“如果没有意见,暂时就这样定了。”

司马韩厥突然站起来,说道:“末将虽然人微言轻,见识浅陋,想法却跟诸将有所不同。诸将都主张打,这种心情末将能够理解,因为末将心里也一直盼望能够给予郑国一次惩戒。可是,打了之后呢,又能怎么样?主公还不是照样会言而无信,郑国还不是照样会朝秦暮楚?其实为今之计,打对大家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如果打胜了还好,仅仅是无功而已,可一旦打败了,那可是杀头的罪名。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但在国君明令要求撤军的情况下,再抗旨进兵,这就只能加深元帅与主公之间的矛盾了。其实让末将忧虑的,主要倒不是这个方面,而是大晋未来的霸业。主公心无敬畏,视兵事如儿戏,三次联合诸侯*不义之国,结果三次都因接受敌方的财帛而半途而废,其造成的后果末将不说大家也知道。第一次伐齐,大晋失去了鲁国,第二次伐宋,大晋失去了郑国,第三次伐郑,大晋失去的,恐怕就不会是一两个国家,而是所有的诸侯了。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打不打的问题,无论打还是不打,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郑国和楚国,也不是出在诸侯和大晋的三军将士身上,而是出在主公身上。大晋的内部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即使诸位再在前线浴血奋战,换来的也只是无谓的流血和牺牲……”

诸将看着韩厥,一时陷于沉默之中。

韩厥继续说道:“郑国之所以会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不是因为郑国生性如此,而是因为受到楚国的逼迫,如果晋国能够勤修内政,君臣同心,国力强盛到令楚人莫敢仰视,则今日之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赵穿见诸将都不说话,生怕他们受到韩厥的影响,便起身说道:“司马说的道理,末将也知道,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主公的态度,而只能改变郑国的态度。既然三军将士和六国兵马都已经到了这里,还不如打过郑国后再回去。”

韩厥:“即使郑国的态度改变了,也只是暂时的。如果为了郑国一时态度之改变,而让大晋付出君臣矛盾激化之代价,末将认为就太不值得了。”

魏绛看了看赵盾和众将,说道:“末将同意司马的看法,与其做无谓的牺牲,还不如撤兵回国……”

郤缺皱着眉头沉吟道:“撤兵有撤兵的道理,进攻也有进攻的道理。撤兵有可能会导致诸侯背盟,六国离心,进攻则有可能会激化君臣矛盾。两方面的问题都比较大,哪方面都不容忽视。诸位将领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考虑,到底该怎么办,到时候拿一个妥善的方案出来。”

韩厥:“与其激化君臣矛盾,不如暂时先让六国分心,六国分心了,还有重新回来的机会,可君臣矛盾一旦激化,则很可能会动摇国家的统治根基。”

赵穿:“要是六国不回来呢,大晋的霸业岂非就此毁于一旦?”

韩厥:“只要晋国能够逐步强大起来,到时候你不让它们回来,它们也会回来的。”

赵盾:“能不影响晋国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当然更好。诸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先縠提议道:“要不,让六国去进攻郑国,我们做幕后指挥,这样既打击了郑国,又不违背主公谕旨,岂非两全其美?”

荀林父连连摇头道:“两全不起来,东道主做缩头乌龟,六国会心甘情愿当炮灰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