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1/4页)

⒘松�簟S纱丝杉�胰式艿牟拍苁俏阌怪靡傻摹�

该派谁去魏州呢?武柲想到了薛讷。

魏州。

由于河北各地的难民涌向了魏州,使得魏州城里显得有些拥挤,到处是横七竖八躺着的难民,他们面无血色,有的闭着双眼,有的东瞅瞅西望望,这个时间,已经到了开粥的时间了,但却不见粥车到来。

刺史府内。

一个身披羊皮袄子的老者正在沉思不语,他便是魏州刺史狄仁杰。在魏州地界,说起狄仁杰,不管是魏州百姓,还是逃难来的难民,都无不竖起大拇指,有的甚至会呼喊一声,“狄仁杰,好官!”

此时此刻,好官狄仁杰一张略显沧桑的脸上,却有着些许愁容。发往朝廷的告急奏疏已然去了半月,想必若能解决,那么此时也应该有消息了。他相信,既然魏王没有清理他,那么这意味着他的刺史位置是保住了。尽管对武柲的做法很愤怒,但他也不得不佩服武柲的雷霆手段,庐陵王一进洛阳,便先是连续大案,彻底让庐陵王失去人望,紧接着便一举清理掉朝中李唐旧臣。如此手笔,也或许只有当今的太子武柲能施展出吧,比之当年女皇可要强了不少啊。

“刺史,建安王那边的粮食怎么办?他派人又来催了。”

忽然,有人打断了狄仁杰的思绪。

狄仁杰抬起头,看到来人是仓曹罗富,便说道:“建安王那边派来的是何人?”

“是兵曹陈子昂。”罗富道。

狄仁杰不禁一愣,便自语道:“陈伯玉如今诗名响彻河北,可惜了一位文学之士,却在军旅混迹。这样吧,把今年还剩下的粮种分一半送给他吧。”

罗富富态的脸上一愣,问道:“刺史,若如此,那城中难民恐怕坚持不了三日了。”

狄仁杰长叹一声,道:“朝廷艰难,就这样吧,让逃难的百姓可以往南走,先分散一部分吧。”

罗富只好躬身退去,狄仁杰则从书案上取过一份笔迹雄浑的书信,狄仁杰再次打开信,上面赫然只有一行字,“公乃宰辅之才,武柲。”(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帝王之路 (十七)

看着信中的那几个字,狄仁杰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其实,对于李唐,他也并无多少牵挂,毕竟他得到重用,是在武周朝廷的时候。但奈何一些旧友,如张柬之、敬晖、袁恕己等人的拉拢下,也就自然地被归到了李唐旧臣里面去了。如今张柬之等人左迁的左迁,免官的免官,朝中李唐旧臣更是凋零,几乎是十不存一。

狄仁杰心中也非常清楚,他能够在大清理中一直安坐魏州刺史之位,很大原因,就是太子柲顾念旧情,而放过了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安然无恙,人情有时候可以救你一命,但用多了,恐怕将来也会跌得更惨。

他已经为官三十余载,起起伏伏,走遍了帝国的大江南北,但依旧只是一个外官,即使是对官职不热心的他,也依旧不无嗟叹,他的长子狄光嗣靠恩荫为司府丞,这一次也没有被清理。

父子二人时常有书信往来,长子并告知朝中新动向,父子俩也探讨过很多。这一次,在长子的书信中夹杂了太子的书信,这不得不让他考虑,放弃所谓的气节,或许以他的才能入朝为宰相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狄仁杰依旧在心里仿佛有什么堵得慌,他便一直没有回信。当然若如此下去,或许当太子登基,理学成为天下第一学问之后,那他也到了致仕的时候了。如果那样,那么他满腔抱负。只能随着他埋葬在黄土里面,而就此消失了。

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对生活的积淀。使得他对为官之道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想乐半晌,如此,他便坐了下来,而后摊开纸张,便醮了墨,顺了笔,写下了“殿下”两个字。

大周武院。讲武堂。

武柲站立于讲台之上,台下是将近八百名大周武院各级教官。大周武院的教官大都有爵位。但无朝中或军中实职,所以武柲统称为教官。

这些教官中只有二十多名是他和郭知运训练出来的,但那二十多个教官十分称职,也彻底贯彻了武柲的建军练兵思想。所以在三年一度大评选中,那二十多教官最先授予了大周武院铜质奖章,以褒奖他们为大周武院做出的贡献,以及它们应该获得的荣耀。

这一群教官中,还有一百多名是原先训练出的两万新军中挑选出来的最优秀者,剩下的一部分,都是从各地府军,以及在京各军中挑选出的优秀者,他们不仅能够识字。且能处理公文,还有兵法操演也极为熟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