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宋彪收到张之洞的这封回电之后,心里只能感叹一声,也谈不上高兴。更谈不上失望,他就在电报上批了“阅”字,将电报簿交还给舒方德道:“回电就是一个‘谢’字吧。”

舒方德默默顿首,道:“是。军座,全军还用继续戒严吗?”

宋彪想了想,道:“不用继续戒严,让医务处发令,对于剪掉辫子的士兵以便于卫生工作的名义一律奖励两银圆。钱不多,就是一种意思,让将士们自己去衡量吧,如果全军能有一半的士兵减去辫子,那就再让参谋二处重新整理军容规定,命令全军将士的头发不得长于一寸,士兵退役一律补发三银圆的蓄辫费用。”

舒方德点头,又问道:“军座,要不要通过新华会整顿此事,暗中让大量的士兵剪辫子,造成既成事实?”

宋彪权衡一番,感觉满清现在对他已经基本处于无语的状态,只要他不造反,大概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便道:“可以这么办。”

舒方德这才再次顿首,收起电报簿离开了宋彪的办公室。

对于剪辫子这种事,宋彪一直不想办的太狗血,确实也没有必要,新华会是新军内部的光复会机构,已经建立完善的体系,作为另外一种控制新军的政治机构而存在,其实,新华会的管理处就是新军军部政治处,每个排的辅导员都担任新华会支部组长负责政治教育。

也可以说,新华会是在东北新军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同步壮大,东北新军不停的扩张,扩张到今天就秘密的转变成了光复革命的武装,而宋彪也就成了光复革命的政治、理论和精神领袖。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

有没有人泄密呢?

肯定有的。

12万人的部队和分布在整个东北新军、警务、巡防民兵系统的6。3万名新华会、光复会的会员之中难道就没有亲满派,就没有告密分子吗?

肯定有的。

关键在于三位巡抚和各地知府、知州的知而不敢报,因为报上去就是捅破天的大事,哪怕清政府也已经知道了,谁敢动?谁敢说我知道“治中先生”就是宋彪!!谁敢说东三省到处都是光复党!!!

也许清政府宁可宋彪在东三省划省自立为王,也不希望宋彪直接率兵入关。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哪怕是如张之洞这样的洞悉人士也不过是希望拖一天是一天,拖一年是一年,或者寄希望于“之中”先生迷途知返。

还是那句话,如果宋彪真的要挥师入关,他未必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可清王朝的灭亡却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宋彪只是继续在等,等待局势更有利于他的那一天。

他每多等一天,局势就更利于他一天,关内百姓就多苦一天,关外百姓则一如既往的生活在很不错的环境中,虽然这种很不错也只是相对关内而言,至少关东百姓收入更高,工作机会更多,粮米油盐煤柴的价格都算适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q

第142章 奉票风波

宋彪并没有意识到,《新论“隆礼尊贤”》在《东北日报》上的刊登会成为划时代的一天,实际撰写此文的章炳麟同样没有想到,这一天实际上宣告了东北新政的“隆礼尊贤,重法爱民”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中华复兴思想和理论的一个新。

清政府自然更没有想到将会有这样重要的一件事发生,此时的清政府正在忙着讨论如何处理奉票风波,所谓奉票就是东三省以关东银圆为基础发行的银本位货币,而奉票风波是户部尚书赵尔巽在直隶强行查抄奉票,结果被发行奉票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干涉,要求赔偿道歉的事。

清朝的政治事件中不乏因为私仇报复而导致离奇坏事和事态扩大到例子,奉票风波就是其中一例,因为东三省新政办的确实漂亮,各省都有抄袭,目前抄袭最厉害的就是公塾和钞票,各省都有在乡镇办理公塾,以及大印本省钞票之事,赵尔巽主导的大清户部银行也在发行钞票,只是都没有学到位,一是大体滥发,二是印刷粗糙。

因为直隶地区的奉票流通最为广泛,赵尔巽就将户部银圆券发行遇阻之事归罪于奉票泛滥,愤而让新任的直隶总督杨士襄全面查抄奉票,禁止奉票在直隶流通,结果杨士襄将这个事情办的很没有轻重,惹得各家外资银行暴怒。

清政府和赵尔巽都认为这件事的背后是宋彪在主导的,洋人是被宋彪操控的。京师上下又惊又怕,其实真的误解了宋彪,如果宋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