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这真是完蛋了。

在山田隆之君心灰意冷之时,东北军第三步兵师的全体将士们却像是打了鸡血一般的兴奋,在第十四步兵师的掩护之下冲上了岸,攻入清城,沿岸向东横扫。

一旦让第三步兵师上岸,就等于是让老虎进入了山林,让猎豹狂奔了起来,日军第9步兵旅团在两侧高地和中间的防线上所修建的沟壕防线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进攻。…;

相对于日本海军,日本陆军简直是不思进取的典型,而这一点的很多原因也要归罪于日本海军在军费上所占据的惊人比例,不是只有海军需要高额的军费,没有充裕的军费,陆军也无法将新的战争理论落实于实践行动中,甚至连支撑新战争理论的新式装备也无法引入。

理论决定实践,如果连普法战争时代的军事理论都还没有吃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陆军时代,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会被时代迅速的抛弃。

双方在作战理论上的差距几乎在第一瞬间就被暴露出来,东北军所贯彻的炮步协同作战理论已经极其深入部队的各项作战细则,被每一名士尉官所熟悉和掌握。

炮火向前延伸,各排的迫击炮班提供点式强攻和支援。正面是机枪的压制,两侧是用波普宁冲锋枪的突击和侧翼包夹,战术从小的地方渗透,就像是肥皂水渗透到海绵里,每一点点滴滴的渗透和突进就形成了整个步兵师的多个主力团的推进,以及日军第9步兵旅团的节节败退和失守。

双方在理论和装备上的差距被急剧的扩大化,以至于第9步兵旅团六千多人的部队在两个小时里就被消灭殆尽。而第21步兵旅团和一个预备步兵联队的救援则被快速插入的第108步兵团挡住,随即,第十四步兵师绕道攻击第21步兵旅团的侧翼。并且在122mm榴弹炮的远程支援和纵深式打击下,不断将第21步兵旅团和预备步兵联队就切割成三个部分。

日本陆军和东北军的差距,简直就像是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之间的差距一般大。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第五师团遭遇到的毕竟是东北军最为精锐的第三整编步兵师,而第十四步兵师的前身则是北洋系的第四镇和阜州巡防军的两个主力支队。

战争之残酷从不因为对手而变,也不会因为交战双方的差距而变,战争只要一旦开启,那就永远都是残酷的。

几千门火炮在山岭和平地之间连绵推过,一层层的向后纵深发展,狂轰滥炸,只有日军在山岭高地上组织的防御阵地可以抵挡这种进攻,但也挡不住榴弹筒和迫击炮的攻势。轻重机枪和冲锋枪的交叉压制,让日军痛苦不堪。

在日军第41步兵联队的驻守的春泥岭高地,第三步兵师遭遇了最顽固的抵抗,双方的火力压制和反压制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最后被迫调用了两门37mm速射机关炮和多名神枪手才将藏在坚固堡垒中的对手压制住。

在高地上的防守永远是占优势的。只需要几挺不缺子弹的机枪就能疯狂压制一个步兵营的进攻。

在包围春泥岭高地的同时,超过七万人的部队像潮水一般涌上,将整个第五师团包围在朔州实施围歼和分割,第六师团被迫提前救援,被同样从后排插上的第十五步兵师阻挡在大馆岭周边地区。

双方在作战理论和装备水平、人员规模上的差距都过于庞大,身为日本满洲陆军的总司令官大岛义昌陆军大将完全没有应对如此大规模东北军的准备。在东北军集中主力围攻第五师团展开渡江攻势后,第五师团、第六师团都被迅速的牵制住,在日本满洲陆军第三军从平壤增援过来之前,在太平湾西侧渡口的第二次强行渡江的大攻势又被拉开,在缺乏其他部队支援的情况下,抵守义州和新义州的日军第三师团几乎不能分兵阻截这一大规模的渡江攻势。…;

在第三步兵师占领了春泥岭高地之后,宋彪亲自抵达前线视察。

战场上狼烟燎燎,数以千计的伤员被紧急救送到沿江岸边和河口岛上的战地医院中,日军的俘虏则被押成一排又一排,押回在何家沟一带的俘虏集中营。

劳动力总是很重要的资源。

在最初的计划中,所有的俘虏都会被关押在宽甸一带从事体力劳动,负责开山修路,运送石子和石料,利用这个机会在河口岛修建一个永久性的铁路桥梁和石桥,将宽甸和朔州连起来。

东北军之所以要修这样的桥梁,原因和日军一定要在朔州驻防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占据朝鲜朔州郡到泰川郡之间的这一片大金矿区,按照远东矿业总公司的勘探估测,这一片金矿区至少蕴藏着超过一千吨的黄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