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 (第1/4页)

大的威胁,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所以,我们在军事和谈判上要拿捏住尺寸。特别是在军事上,我们要保证具有消灭苏俄的实力,但不要急于冒进,要稳扎稳打的利用国家的实力步步歼灭苏俄的主力,而不是过多的计较占领地区的多少。”

他说了这样的话,此次训政会的宗旨就已经全部确立下来,帝国务必当围绕这番话行动,内阁和军部都只能顿首称是。

在伊巴特耶夫宫的这场训政会还是开了很长的时间,除了要将明年的军费开支确定下来,还要商议出帝国规划的这个东俄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疆域,以及帝国最少所需要割占的领土和索要的赔偿,此外在军部工作领域,内阁又要继续履行多少责任和分担多少工作,这些都要在此次会议上得到最终的确定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定下来后,帝国对于这场战争和谈判的尺度就算是最终确定下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外相欧阳赓的态度是最为强硬的反苏,也正是他的支持,才让皇帝的意图得到内阁、军部和国会的统一认可,取代了此前唐绍仪总理试图推行的一切到此为止的内阁政策。

训政会结束之后,宋彪将欧阳赓留下来单独商议了一段时间,还是决定将对苏俄的谈判工作继续交给他来负责,也因为这件事,此前一直犹豫不决的帝国第三届内阁总理的人选,似乎也就水落石出,至少身为皇帝的宋彪大致有了一个合适的选择。

唐绍仪身为内阁总理的优点是履历丰富,长于协调和掌控大局,保证帝国在内政上的稳步过度,在外交政策上也有较为稳定的政策,但是随着帝国的逐步过渡期渐进尾声,开始进入一个扩张期,他就不是很适合了。

在帝国第一宪法中,总理也不得连任两届以上,最高不得出任三届。

宋彪原本计划是在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和唐绍仪谈一下后续的安排,他本意是希望让唐绍仪去担任国会议长,蔡元培担当文教大臣,只是唐绍仪在中俄战争之中的很多阳奉阴违的行径,让宋彪不免有些生气。

唐绍仪在过去的十年中也算是劳苦功高,成绩历历在目,若非是有这样的政绩,唐绍仪也断然没有底气敢和皇帝来玩这一套阳奉阴违的手段。

思及此处,宋彪下定决心让唐绍仪退出帝国的政治舞台,让这位功高震主的唐总理好好反省一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23章 自由价更高

俄国的漫长冬季让这个世界变得异常宁静,积极寻求和平谈判的苏俄肯定不甘心就此失败,也在伏尔加河流域组织更大规模的防线,希望利用宽阔的伏尔加河挡住帝国的铁蹄,苏俄国内的征兵规模则是日益扩大,各地都在抽调兵力,但在装备上,东线大败之后的俄军已经暂时失去了在一场战役中投入上千门火炮的实力。

俄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

很多人都以为俄国是个天寒地冻之地,其实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就拿莫斯科来说吧,全年平均气温和哈尔滨差不多,只是极低气温会更低一些。

只要能适应东北的气候,想要适应俄国是没有问题的。

俄国就一个更大的东三省,土地辽阔无边,特别是在俄国欧洲地区,以及从莫斯科到新西伯利亚的这两千五百公里的土地上,完全都是无尽的平原,土地肥沃。

在俄国根本就没有所谓耕地底线的问题,它的耕地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以至于大部分耕地都可以保护性的用于牧业发展。

苏联居然能在这样辽阔的平原大地之上折腾出粮食危机,那也算是非常奇葩的事情,当然在共和国时代,何尝不也有三年危机的那种悲剧。

真的是太大了,资源太丰富了。

俄国有世界最广袤的林业资源和水利资源,它的金刚石矿储量相当于全球其他国家储备的几倍,只是位于最寒冷的极限地区而无法开发罢了。

在中东石油发展之前。苏联仅在高加索巴库地区的一个油区就拥有约合世界一半的石油产能,供应着整个欧洲的石油需求,以此换取资金从美国和欧洲进口机械设备,换取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

巴库油区之外,苏联在伏尔加流域、西西伯利亚地区陆续又发现了世界级的大油区,即便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俄国时代,俄国也不用担心煤、铁、铜、铅、石油等基本工业资源。以它的工业规模和产能需求,本国资源足可用几百年之久。

这和同时代的共和国就截然不同。

如果有人看不起俄国,以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