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1/4页)

数。

帝国陆军在总体实力绝对高出日本陆军一个时代,但是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地形下,双方的差距就明显被缩小,这正如当年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较量一样,而且在帝国越来越侧重空军的情况下,帝国陆军兵力总员相比日本陆军也没有绝对优势。

帝国中央国防军现役总编制为240万,陆军总员153万人,总计54个师级编制和33个旅级编制,轻机械化部队有17个师和3个特种山地旅,常规机械化部队有21个师,重机械化师有15个,最后一个师是部署在中央特区的第一直辖整编师。

真正能调入朝鲜半岛作战的部队基本上是7个轻机械化师、10个常规机械化师、1个重机械化师、2个特种山地旅、5个炮兵旅、7个辎重旅、4个工程旅,总兵力不超过60万人。

中国陆军有中国陆军的优势,也有现阶段的问题,仅在朝鲜半岛和日军正面交战,实际上并不如第二次中日辛亥战争那样优势明显,因为当时的中国陆军正好是最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的阶段。

当然,加上空军的优势之后,中日之间的国防军事力量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的空军总员40万人,飞行员14000名,经验丰富的中高级飞行员占一半,这样的数字几乎是日本的4倍规模。

单纯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中央国防军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牢牢占据对日本的绝对优势,早期出现不如日军的可能性很高,毕竟日本陆军整体上都是山地化和轻机械化的编配,其整体陆军都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

对于这种情况,宋彪和中央军部的估计是比较充分的,中日两军要想在朝鲜半岛拉开差距,基本还是要等到三个月之后。

时代不一样了,军队不一样,装备不一样,战术思想和军员配置也都不一样了。

不同的时代要打不同的战争,如果非要像美军在朝鲜战争那样的自负狂傲和急躁,恨不得一个月就将日军打败,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中**队。

对帝国中央军部而言,当前最重要的还真的不是在朝鲜半岛立刻组织全面进攻,而是收缩防线,加快国内动员和兵力调配。争取在3个月之后展开真正的大规模攻势,如果中间因为日本陆军的疯狂攻势而被迫大距离的撤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宋彪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统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考虑,他指挥作战的唯一目标就是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将敌军彻底的歼灭,从本质上消灭对手的军事有生力量和精锐的人员。

所以。在朝鲜半岛的早期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撤退和自我保护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让日军拉长补给线,也有利于中央国防军发挥空军优势。为后续的反击和围歼创造更好的条件。

打仗这种事,指挥官一定要灵活。

死脑筋是打不了仗的。

当然,要和日本在朝鲜半岛打一场全面战争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将前线总指挥的人选定下来,从能力到声望,真正有资格的人选也就是陈其采、张孝淮、赵庭柱、张亚虎、刘赓云、张鸿逵、蔡锷、傅良佐这一批啦,其实选谁都能打赢,关键是在于战略上的决策需要。

第三次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中日辛亥战争是不一样。上一次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损失也要迅速歼灭对手的主力,要打一场赢得时间的机动、快速、迅猛的歼灭战,要以一锤定音之势避免战争的扩大化和长期化,此次就不一样了,这一次的中日战争。从战略而言应该是以消耗为主要目标的歼灭战。

时间的长短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彻底拖垮对手,而不是迅速战胜对手,因为这一次战争是肯定要打到日本本土才能决出最终的胜负,毫无疑问,在海外尽可能的先耗尽日本的战争潜能是最有力的,等它山穷水尽之时再进行日本的本土决战,这才是最佳的策略。

这一战是不能吝啬代价和军费开支的,要一战打的日本一个世纪无法翻身。

打完之后还有战争索赔,慢慢耗,长期耗,耗它两年三年也没有问题。

从这个战略上来说,赵庭柱、张亚虎、傅良佐这一批急性子,以及重机械化的主导将官是肯定不适合的,几经挑选,宋彪选择让蔡锷担任前线总指挥,刘赓云担任前线参谋总长,舒方德去前线担任教导长。

舒方德最大的好处就是了解空军,非常熟悉空军那边的高级将官,以空军上将的军衔复员参战也有利于前线总指挥部以空军为主要力量对日本实施压制。

宋彪想让蔡锷去负责朝鲜战场的指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蔡锷是那种胆大心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