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 (第1/4页)

补稳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两架原型机都是这样的布局,唯一的差别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点,机头较高,机腹又较低,这意味着飞机更厚重,对格斗性能不利,对航程则有利。

他是站在十米高的钢平台上往下看,对这两架原型机的外形上的差别是一览无遗,从他这个角度来看,边条翼和前缘襟翼的大小也都有所区别,后缘襟翼的中间宽度有差别,所以有一架的后缘襟翼是弧形结构。

因为是涡扇发动机,矩形进气道的结构明显更复杂,进气口也更大。

宋彪大致看了一番,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这个飞机能在五年内服役,那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第一流的领先级。

具体什么时候能服役倒是未知数,宋彪就和身边陪同的金希武董事长询问,金希武本身也是沈飞公司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出身,对这个项目也是非常了解的,但他不太敢回答。

整个平台上忽然有点离奇的沉默。

大约等了几分钟,陪同在宋彪身边的项目总设计师巴玉藻爵士才回答道:“五年内还是难以服役,有几个问题需要逐步解决,首先是东北重工的涡扇发动机的问题,目前是可以用,缺陷是寿命有点太短,就p7目前进行的几次测试来看,某些部件用铝合金和镍铬合金都还缺乏一些特性,钛合金和铌合金的研制工作倒是一直在进行,可这里面的难度也很大。”

宋彪有点失望的哦了一声。

他在批准p7项目的时候做了一个估测,美国f…15战斗机也是在1965年开始启动研制,1972年出的第一架原型机,实际上以美国的实力。60年代前期就已经具备f…15的生产能力,问题是美国自己走了很多错误,从二战到越南战争期间一直都没有刻意强调格斗性能。而长期在空军上被技术实力较差的米格战机压制。

直到1968年,美国才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1972年就完成了f…15原型机的生产,1974年就开始服役。

帝国现在和美国在1960年的技术差距主要就是在铌钛合金上。在铝合金、镍铬合金领域都差不多了,帝国在铌钛合金领域起步也是比较早的,1930年就正式在多个冶金研究院进行铌钛合金的研制工作。

在一台涡扇发动机上。哪怕是第一代涡扇发动机也至少用上20种以上的镍、铌、钛、铬、铝、低硅系列合金,其他都还好,帝国目前唯一相对较为薄弱的就是铌钛系列的合金。

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钛合金本身就很难搞,从1930年到1940年,帝国光是在钛冶金工业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就多达3亿中圆,在全国有六个冶金研究所专门从事钛工艺的研究。一直到1937年才有了初步的工业化突破。

从钛冶金的突破到钛合金的研制、研究、测验,中间至少还要有十年的周期,特别是性能测验以及工艺加强测验耗时太久,合金是搞出来了,但是在什么温度和压力下加工才能保证性质的加强。才能更有效的加工,比之更复杂的是钛合金的焊接工艺如何处理?

帝国这些年在这个领域投入的人力财力很大,但科研的这种东西,确实是没有一个可靠的固定答案。

p7这个项目最终能否成功,能否顺利达到军方的要求,还是要取决于涡扇发动机能否更稳定和更强,而机身的制造也需要大量的钛合金,目前的测试已经证明铝合金在高空高压环境下仅能维持在150度以下的工作环境,超过140度就会存在较为严重的变形,如果用镍基合金制造机身构架和支撑,飞机重量又会严重超标,最后就像米格25那样空有良好的气动布局和高航速,整体超重厉害,还是不能同时兼具近距离的高格斗性能。

此外,由于采用双发近距布置的设计不利于飞机的静稳定,在横向稳定上采用单片机和微机程控进行自动调整补偿的想法虽然美妙,实践起来却无比艰难。

预感p7在短时间内很难服役后,宋彪有点失望,但也并不是很着急,因为在可预判的五到十年时间里,拥有第二代涡喷发动机的j…6依然具备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性优势地位,这足以为p7争取十年左右的研究周期。

对于早期的喷射式战斗机,十年以上的研究周期确实是足够了。

巴玉藻胆子是比较大的,别人不太敢说实话,他却实话实说的将这些事情都同宋彪汇报一番,p…3项目成功之后,宋彪接见过巴玉藻一次,并且亲自为他授予一等男爵勋位。

他对巴玉藻这个人的印象还是很深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