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 (第1/4页)

蒋方震笑一声。

他知道傅良佐还是很羡慕赵庭柱和卫立煌的,帝国为此准备了二十年之久,一旦出击,必当如龙出深渊,横扫千里之地,苏联根本是挡不住的。

可以说,赵卫两人是坐收奇功。

如果苏联和英美将中日战争作为中**事实力的参照物去评估,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帝国在大机械化变革上努力了二十年之久,整体作战水平和风格同过去早已大相径庭,代表帝国陆军目前最高水平的军事装备,不管是陆军还是空军,现在都还未暴露。

只要帝国决定出兵苏联,别说是正陷入德波进攻的苏联,就算是完全处于最高军事水平和状况的苏联也抵挡不住。

帝国陆军真正的精锐,以及帝国陆军真正的最高实力和水平就将在这一场战争中展露无遗。

蒋方震和傅良佐对此都深有信心,他们相信,结果一定会让世界大吃一惊。(未完待续。)

第321章 机械之王

20世纪40年代同70年代的大机械化陆军中枢截然是不相同的,40年代的大机械化中枢实际上是卡车,而非表面上的坦克,但到了70年代,随着步兵装甲车、履带装甲车、轮式装甲车的大量普及,机械化的中枢才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到了后者。

坦克很重要,它将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在大机械化时代里,真正决定长期胜利归属的终究还是战争物资的运输能力,以及大规模部队的机动调配。

到了80年代,现代军事的核心才转变到新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上,其实几次转变都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队的输运能力。

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和数量最多的军用卡车,轻中重各型号完善。

同过去不同,现在的一辆军用半履带卡车(类似于二战德国的欧宝骡子)可以相当于15匹马的运输力,速度更快,耗费更少,十几万辆卡车能够保证的不仅是大规模物资、部队的转运,还能保证部队的作战规模和火力水平。

对于这一点,纳粹德国实际上一直未能很好地理解透彻。

帝国的汽车工业为中央国防军提供了世界上最为全面和先进的军用车辆,同时保证了数量的充裕和产能的强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中央军部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有很强硬的底气制定出一份速攻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帝国中央国防军将在一个月内实施千里大跃进,攻占喀山,歼灭苏联在东部的红军主力部队,随后再歼灭苏联部署在哈萨克的驻军,以确保帝国对整个苏联东部和哈萨克地区的占领。

……

几天后,在宋彪皇帝的批准下。陈嘉佑陆军中将以内廷总长的身份在北京召开记者会,代表中央政府通报中苏关于哈萨克独立谈判破裂,中国将会考虑在亚盟内部通过军事行动决议。出兵解放哈萨克。

这是内廷第一次逾越过中央政府直接发表对外事宜的通报,因为中央军部不适合代表中央政府,而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并不愿意发表这样的通报。

最终就只能由内廷总长出面直接发表这一通报,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世界为之一片哗然,所有国家和政客们都很清楚,这就意味着中国可能出兵进攻苏联。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中国并非是无理的侵略者,中国是以亚盟利益为基础,要求苏联允许哈萨克独立,而苏联予以拒绝,最终迫使中国决定在亚盟内部推动军事决议,经亚盟各国投票表决后,共同出兵解放哈萨克斯坦。

话是这么说的而已。

很多年后。回顾美国操控联合国和北约入侵朝鲜、塞黑、阿富汗,事实上都是同样的手段,只要有合适的理由,正义总是在世界霸主的手中操控着。

虽然有乘火打劫的嫌疑,但帝国还是积极的在亚盟理事会内部推动此事。其实在帝国内廷发表这一通报之前,帝国就已经同亚盟的主要成员国达成一致,而帝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军事部署也同时展开。

这场战争是在中苏第二次秘密会谈结束后才开始筹备的,完全启动筹备工作还是在1940年的7月份,但在此之前,帝国实际上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准备了二十年之久。

这样的基础使得帝国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就做好出兵苏联的准备工作,帝国在亚盟理事会内部推动军事行动的决议案通过之时,全国已经开始再次大规模的全面动员,从中部地区抽调的22个陆军师都在一个月内如期抵达西伯利亚军区和中亚,使得帝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陆军驻军规模达到27个装甲旅、14个坦克师和30个机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