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下齐国七十余座城市,只剩下两座城市在齐国人手里。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古代求贤若渴的君主,我未及见,后世也还会有贤明的君主出现,但我也不能见。想想古人,再想想未来,我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啊!难道是我生不逢时吗?人生短暂,时不我待,何时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胸中抱负呢?想到这些,我是多么焦急、多么无奈、多么痛心啊!

一首好诗,不仅要有现实的意义,还要有哲学层面的思考。《登幽州台歌》正是把自己完全放在无穷无尽、无际无涯的时空背景下,来作哲学层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对于宇宙起源和时间本质的追问,这也是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追问。

亲爱的读者,你的生命中曾经有过一两次这样的时刻吗?你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中登上秋风猎猎的高台,或者迎风站立山巅。此时,你的思绪非常辽阔而高远,完全进入一种澄明的境界,你的全部心思都不再纠缠于尘世的烦嚣和扰攘。就在这时候,你仿佛猛然间被什么东西击中似的,一下子触及到了时间这个匆匆而过的幽灵,你深刻地觉知了时间的存在与流逝,你深刻地觉知了宇宙的永恒与辽阔。你独立苍穹,无限柔脆而又孤独,而时间的沙漏就在你心中水样地流逝。此刻,你已经完全被时间的巨浪所打翻、卷走,你已经完全被宇宙的永恒和辽阔所压倒、淹没。一刹那间,你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但这绝不是你对于死的恐惧,而是你对于生的憬悟,是你仿佛与苍茫天地同呼吸时所体味到的喜悦与悲怆,是你暂时与永恒时空合而为一的希冀与幻梦。但是,时间之矢稍纵即逝,永恒之谜不可复现。苍茫天地之间,你依然独立,上只有天,下只有地。此时,你是否感到自己是既孤独而又伟大的?此时,你是否也会发出一声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天地苍茫之中,我依然独立(3)

这如歌似泣的诗行,难道不是在弹奏着一曲宇宙间的永恒之谜?这铿锵悦耳的唐音,难道不是在叙说着一种不可复现的开国气象?这充满天地元气的柔脆的灵魂,难道不是在呼喊着一个自我的悲悯?还有谁能说得这么好呢?是“高台多悲风”的苍凉吗?是“万山之巅,群动皆息”的静穆与彻悟吗?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喟叹吗?是“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沉思吗?是“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的醒悟吗?……

万千巨响中,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风中传送、飘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1)

宴胡楚真禁所/陈子昂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

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清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

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

渴望完美,是人类至死不渝的追求。但是,谁又能完美?

君不见陈子昂云:“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君不见纳兰性德亦言:“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且不说遭谗被冤,就是寻常生活当中的求全之毁,凡人又岂能免哉?

渴望完美,但不执著于完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这才是大智慧。

渴望完美,是“取法乎上”,即确定最高目标,用以弘扬我之理想,激发我之热情。不执著于完美,则是“仅得其中”,即立足具体目标,用以践履实行。两者结合,就叫做“眼睛朝天脚朝地,理想现实两相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减少许多烦恼,生活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从容一些。

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当有人问及他成功的秘笈时,他指了指客厅墙上那幅高悬的字画。这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上面有一副对联:不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能于一二如意之中体悟圆满,这是一种很难很难的追求,也是一种很高很高的境界。倘若我们心比天高,“常思###”,必然心为物役,患得患失。于右任先生是真正的智者,他坚守淡泊,却能了悟丰腴;他不求圆满,却自然圆满;他一无所求,却全都拥有。所有这一切,都在于他坚持住了最后的底线:不因企求圆满而被内心的欲望窒息了心智,封闭了视野。

不求圆满,正是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所谓物极必反,正是这个道理。人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