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 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 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 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 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 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 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 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 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 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 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 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 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 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 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 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 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 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 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 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 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 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 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 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 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 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 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 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 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 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 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返回

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 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 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 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 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 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 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