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这算是艺术之园的一张地图。总之,东部七境皆静景,西部五境皆动景。此真可谓气象 万千,美不胜收。况且园门无禁,昼夜公开。爱美诸君,盍兴乎来!

漫画集《人间相》序言①在上世,绘画用于装饰。故原始之绘画为图案,如五云万字、 龙鳞凤彩之类,皆世间之调和相也。当盛世,绘画用以赞美。故人称美景曰“如画”,如明 山秀水、佳人才子之类,皆世间之欢喜相也。至末世,绘画用为娱乐。故俗称描画曰“画 花”,如草木虫禽、风花雪月之类,皆世间之可爱相也。吾画既非装饰,又非赞美,更不可 为娱乐,而皆世间之不调和相、不欢喜相、不可爱相,独何欤?东坡云:“恶岁诗人无好 语”,若诗画通似,则窃比吾画于诗可也。

返回

《画中有诗》自序

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 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 画。不问唐宋人句,概用现代表现。自以为恪尽鉴赏之责矣。初作《贫贱江头自浣纱》图, 或见而诧曰:“此西施也,应作古装;今子易以断发旗袍,其误甚矣!”余曰:“其然,岂 其然欤?颜如玉而沦落于贫贱者,古往今来不可胜数,岂止西施一人哉?我见现代亦有其 人,故作此图。君知其一而不知其他,所谓泥古不化者也,岂足与言艺术哉!”其人无以 应。吾于是读诗作画不息。近来累积渐多,乃选六十幅付木刻,以示海内诸友。名之曰《画 中有诗》。

返回

《子恺漫画选》自序

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 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 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 自己跌一交更痛… 。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 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 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 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 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见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 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 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 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 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 。成人们 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 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 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 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 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 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 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 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 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 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 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 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 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 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 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