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如何自处?”

赵禹见颜垣神态激动,便笑道:“这件事对我们太过重要,甚至关乎到我们能否北伐成功收复江山社稷!交给旁人来做,我委实有些不放心。颜旗使所讲的理由,我都会考虑到。如今我的安危,的确比我做什么事情要紧要得多。若没有完全把握,我不会轻易北上的。但若势在必行,我也定然要去。当然,这还仅仅只是一个意向。就算我要动身,也需要等到应天周边形势完全稳定下来,最快都要年末才会成行。这几个月时间,你们殿前卫要好好把握利用,最大限度挖掘出这件事情中可供利用的余地。”

颜垣听到这话后,方才松了一口气,却又颇怀疑道:“元帝莫非疯了不成?如今天下,江南之地已经不为鞑子所有,北地勉强维持却完全赖汝阳王独木擎天。他动这般心思,莫非唯恐他的天下不乱?”

赵禹摇头笑道:“他若是个正常人,哪怕只有中人之姿,这江山又怎么会沦落到这般模样。蒙古铁骑席卷天下时那般威猛,若非子孙委实不肖,又怎么会给旁人称孤道寡的余地!”

话虽这般说,赵禹心中也不无震撼。扬州一行,他从赵敏那里得知鞑子太子对汝阳王满怀敌意,尚在考虑能否将这嫌隙加以利用扩大开,却没想到根本不用自己出手,这一对活宝父子皆已经磨刀霍霍准备砍掉汝阳王这大元社稷的最后支撑。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赵敏的形势很危险?

赵禹心情变得恶劣起来,沉吟良久才对颜垣道:“若是方便的话,你派人打听一下汝阳王邵敏郡主的近况,若……唉,算了。”

颜垣见赵禹欲言又止的为难样子,想起韦一笑私下与他闲谈时讲起教主与这位邵敏郡主关系颇不寻常,如今看来,这情谊却是比韦一笑所讲的还要深厚几分。虽然赵禹已经大婚,但正妃之位始终不曾确立。这一段时间里,城中也因此而众说纷纭。颜垣有些敏锐的想到,自己这次只怕猜得到真相了。

想到这里,他连忙低下头去,低声道:“这件事情,我会着人重视起来。”

送走了颜垣之后,赵禹心中仍是一团乱麻,独自背着手在大殿中来回踱步,过不片刻便拿起那封信来再读一遍。尔虞我诈的事情看得多了,他甚至能从这字里行间看出许多浓浓的血光之色。

古来国之将亡必有征兆,君臣携手往那灭亡路上飞奔,哪个阻止,哪个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敌。有史为鉴,元廷不会例外,汝阳王更不会例外!

信件上元帝的话语隐隐表明,他想要除掉汝阳王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意向那么简单,甚至已经开始了实质姓的布局。只是因为汝阳王在蒙古人当中声望极高,加之其手中掌握的力量极为强大,投鼠忌器之下,元帝才迟迟没有动手。不过也已经开始积极接触蒙古人中各方势力,同时培养合适的替代者,在恰当的时机将其取而代之。

颜垣办事效率极快,离开不到一个时辰,便将殿前卫所封存的那封信上提及所有人的情报都寻找出来,送到楚王府上。他知此事干系重大,不敢怠慢,又紧急调来两名刚从北地归来,对北面形势甚是熟悉的侍卫一起赶去王府,候在外面等待赵禹召见询问。

整整三大箱的情报,大多是对这些人曰常行为的记录,真正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情报却少得很。不过眼下赵禹也不需要多么深入的情报,他只需要通过这些人曰常的举止判断他们关于这个图谋已经行进到了哪一步。若他们真的已经有了确切的进一步打算计划,必定会在曰常的生活中透露出端倪。

殿前卫对情报的搜集堪称可怕,哪怕之前毫无征兆的突发状况,所提供来的情报仍然详细无比,信件上所提到的蒙古贵人无一遗漏。一方面,应该归功于殿前卫彻底发掘出明教在天下间所潜藏的庞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元帝召见的这些人皆是蒙古人中了不得的大人物,真正手握实权的一群人。赵禹曾经特意关照过要仔细查探北方的形势变化,这些人自然成为殿前卫重点监视刺探的对象。

除了纸面上简单的文字描述,两名从北方返回的侍卫也都认真详尽回答了赵禹的问题。综合这许多情报看来,这些人虽然与元帝站在同一战线,但对李察罕也并非毫无忌惮,如今仍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孤立上,实质姓的举动却并没有太多。至于他们这些人是否铁板一块不可动摇,赵禹尚不得而知,还需要进一步的情报支持才能作出判断。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索权衡,赵禹的心情也渐渐变得冷静下来。他提起笔在纸上将元廷内斗这几股势力皆标注出来,同时将各方关系串联起来。可以看出来,汝阳王眼下正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