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 (第1/4页)

甚至,在决战一开始,傅希文就已经做好战败的准备,用自己来交换上阳残部安全撤退。

王策仰望天空:“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做不到。我猜,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统军将领。”

“他,首先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其次,才是一名伟大的军事统帅。”

冬季,有大雪。雪缤纷,为一名绝世名将的陨落送行。

……

上阳军战败,举世震动。

战区一带,早云集各路人马,亲眼目睹此战过程和结果,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说天下震动,绝对不为过。

南北之战,是千年来参战兵力最多的大战,是决定东洲霸权归属的一战,直接地说,影响的是东洲一统变局。

间接地说,王策和北唐呈现了足够强大的实力,成为反抗人皇的最大旗帜。种种相关,都将因此战而诞生极大的变化。

四大人皇一统制霸的格局,被王策和北唐异军突起,直接联袂打破,因而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上阳北方军,辖本土军一百五十万,仆从军一百万。

持续一个多月的大会战,只发起过两次大规模决战。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然而,最教人意外的是,恰是这一头一尾的两次战役,决定了最终的胜败。

王策身为北唐军大统帅,是他生平第一次真正的统帅人类大军作战,他的表现被认为可圈可点,也被认为非常惊艳,是一代名将。关于这一点,其实还有很大的争议。

但,王策在大会战中,动员的军事力量,让九洲所有人为之震惊万分。

据有心人的推算和统计,王策出动了不少于两千万的炮灰军团,两大主力战灵军一百四十万(秦军只出动了一半)。

这些数字太过惊人了。

成功歼灭约百万上阳北方军,近百万战俘,仅有五十余万,在王策故意放开防线的情况下,侥幸逃得一命。

北唐南方军,战死三十余万,伤者无数。在战灵军的辅佐下,战损相当低,为北唐军保全元气。

王策麾下炮灰军团阵亡一千七百万,两大王牌军团战损近八万。

这是一个罕见的辉煌大捷。王策名气大振,堪称光芒万丈,然,他无心去掩盖,也掩盖不住傅希文的万丈光芒,蔚为此战中最耀眼的两个人。

从王策派遣参战的战灵数量,就能看出,上阳军此战必败。

在败象未露之时,傅希文就发现必败,并凭惊艳的才华,一举扭转。前三阶段的战役,他完美无瑕的战术,在战后成为各国的经典战术运用战例。

第四阶段战役,是注定惨败的,却恰恰是傅希文堪称伟大的战略最巅峰最闪耀的时刻。一连串的战术,促成了惊天的战略逆转局势。

从必败的处境中,傅希文动用一连串战术,不惜葬送百万大军,也从空白处,巧妙之极的促成了两个机会。一个是绝对逆转的机会,一个是不胜而胜的机会。

率东路精锐,集中歼灭北唐军,一旦成功,北唐必将元气尽失,等于不败而败。

如果王策没有那么多主力战灵军,被逆转,几乎是一定的。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非战之罪。

凭此战的一系列精彩绝艳的战术战略,故去的傅希文成为载入史册的伟大军事统帅之一。

“也许,傅希文不见得喜欢这个荣誉。”

王策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嘴角微翘,说不上是讽刺,还是别的什么。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人已经来到北唐东北战区。

第652章 忘情天子,皇族灾难日

冬季,东洲和北洲的气候都寒冷了。唯有海洲,气候宜人。

这青山环绕的山谷中,尤其的温暖如春,分外的教人感到暖洋洋懒洋洋。

谷中,遍布鲜花绿草,青色的茅屋边缘,许多爬山虎悠然的形成绿色的墙。

“纪千败,剑圣。可叹,可惜。”

谷中,茅屋前的石桌石凳前,一名容颜儒雅的男子发色半灰半黑,发出不胜惋惜的叹息。

这男子有一种独有的气质,无法模仿,也无法复制,像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热情和冷酷,霸道和温柔,奇妙的共存在这么一个人身上。

“我却要说,壮哉!”杀帝淡淡地说,傲气不改。

哪怕眼前这位气质矛盾,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的男子,乃是成名二百年,真真屹立在世界之巅的那个人。

这男子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