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岩哥儿,世人都敬重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这篇论议对他贬大于褒,你说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武侯,器量狭窄,不能容李严,魏延,马谡这等俊杰人物,导致蜀汉后期人才严重不足。穷兵黩武,劳师废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频频出征导致蜀汉壮丁稀少,国力疲弱,被邓艾,钟会以摧枯拉朽攻破,蜀汉政权传了两代就结束了。得改改,持中庸之论,多强调他勤政爱民,对蜀汉的鞠躬尽瘁的忠心,在后面加几句就行了,指出他白壁有微瑕!这样也有了新意。”苏颋抚着自己的胡须道。

“是,老师。”李岩毕恭毕敬答道,写篇论议嘛,不必固执己见,关键是中了进士,有入仕的资本。

瞧着李岩一副谦虚受教的模样,苏颋如三伏天喝了碗冰镇酸梅汤,心里畅快之极,连声赞道:“岩哥儿,你几篇论议对策,文词浅白,道理说得通透,为师再帮你润润色,再加上你几诗词传遍长安,今秋制科状元非你莫属。”

李岩心中惊疑,这制科还未考试,名次就排出来了?赶紧谦虚道:“老师,这天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俊秀人才车载斗量,李岩年少,当不得这头名状元,前几名就算了,六至十名吧。”

岩哥儿小小年纪,就懂得月满则亏的道理,一头白的苏颋瞧着李岩越地喜爱。

“老师,我们到茶庭走走。”李岩想到苏府的茶庭已经完工有半月时间了,自己去瞧过,花木葱茏已有一片勃勃生机。

“好吧,去看看岩哥儿布置的茶庭。”苏颋兴致勃勃地道。

苏府的茶庭是按两重露地布置的,看着那一道竹篱,苏颋的心就轻松了几分,堆石散置,灌木将它半遮半掩,几丛开得灿烂的夏花点缀其间。

茶庭门左手就是草顶茅厕,自然质朴,右手是树荫下一块拙朴的山石,被当做了石凳。

裸露蜿蜒的步石宛如崎岖的山间石径,地上掉落的松针让人错以为进了繁茂的松林,沿着步石前行十来步,向左转两三步,便是一组石块做成的蹲踞,一块外形略圆的巨石,中间掏出个石窝,用竹筒引来活水,就是洗手钵,师徒两人洗手净面,朝对面望去,茶庭一侧安置了一个亭阁式的石灯笼。

扶着白如霜苍老的苏颋,李岩为他细细讲述:“老师,洗手钵象征山间甘美的清泉,石灯笼临摹古刹的肃穆清静。”

这是日式茶庭的风格,日本人从大唐学习了建造庭院的手法,加入了“禅佗”的静美,李岩脑子一转,想起日本留学生的事:“老师,大唐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纷纷来长安学习取经,但华夏千年兴衰,也有衰弱的时候,夷狄出几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华夏岂不蒙难?”

这个题目太大,苏颋偏头沉思了一阵子:“岩哥儿,说说你的见解。”

“武力开边,当辅以治边之策,长安城南,不是有大片耕地吗?可划出来修建四夷酋坊,凡是夷狄酋长,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羁留他们在朝中,与部众分离,他们的部众,与内地的汉人互相迁移杂居,派遣汉官去管理,赐汉姓,通婚,移风俗,用汉族文化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虽然开始有些摩擦纷争,但百年之后,再无夷狄与华夏之别,大唐的疆域不靠刀兵就能扩展万里。”

当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白如霜的苏颋面色潮红,气都喘不匀了,不敢相信这番见识出自这个白衣少年之口。

凝聚了千年的智慧,这番见识自然不可小觑,李岩浑然不觉,继续道:“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欲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日本文字片假名,用他们猴子似的音注读,皇上还让博学多才的赵助教专门教授他们,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自成一国,国力强盛时,早晚是华夏的心腹之患。故吉备真备之流应从国子监除名,皇上应诏告四夷番国,官方所用语言,布告文书,全用汉语,夷酋不会汉语者不准入大唐长安,上行下效,数十年后,夷民不会汉语的不准入大唐国境……”、

苏颋闻言深思,礼乐汉俗教化之功从长远来看不逊于刀兵

踏着不规则的步石步入第二重露地,布置跟第一重露地大同小异,多了处石景,增加了一处五轮石塔,在庭院保留了一直一曲两棵古槐,槐荫当庭,凉风习习,让人恍然觉得这不是在炎炎初夏,而是如沐春风。

李岩手扶枝干虬结的古槐,感叹道:“这棵一人合抱的古槐,谁又能想到它是从一株小树成长起来的,同化夷狄之策也如这棵参天的古槐。”

苏颋站在槐荫下,满眼青绿,遍体生凉,身心感到一片宁静:“岩哥儿,你将这篇治边同化策写出来,为师与邀请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