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1/4页)

先谦虚两句,李岩躬身告罪:“儿臣整日忙着练兵习武,已是江郎才尽,姑且作一,抛砖引玉罢了。”

站在泰山顶上,李岩远眺如波涛起伏的群山,皮甲红巾沐浴着阳光,恍然丰神若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偷眼望见众人为诗所动,李岩心中汗颜不止,遥拜杜兄大才,又助他过了一关。

十二日,皇帝在御帐殿升帐,接受百官、贵戚、四夷酋长的朝觐,大赦天下。

再怎么大赦天下,也赦免不到前中书令张说头上,他现在是待罪之囚,回朝之后,还得接受三司会审。

“侍中源乾曜,迁为中书令,工部侍郎李林甫兼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宇文融,兵部侍郎裴光庭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威卫郎将李岩,迁为右威卫将军,正四品忠武将军……”高力士那清晰悦耳的声音听起来分外亲切。

源党终于在朝争中大获全胜,吏部侍郎张九龄脸色灰败,恐怕回朝之后,张说的事就会牵连到自己。

“霍国公,内外闲厩使王毛仲养马有功,全国马匹已增至四十三万匹,功高劳重,加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朝中重臣都吃了一惊,自皇帝即位后十四年间,只有有四人享此头衔,一是王皇后的父亲王同皎,另两位是开元名相姚崇、宋璟,第四位便是王毛仲。

“万骑将军葛福顺迁为左威卫大将军……”

李岩听了,暗暗生起警惕,北门四军多是王毛仲的党徒,也属太子党,果然听下去,朝中一些要职被太子党所掌控,侍中被李适之所得,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边将皇甫惟明迁为紧靠河西的陇右节度使。

玩弄权势的平衡永远是皇帝高明的手腕。

朝觐完毕,几位宰相留下议事,李岩作为翰林学士,河西大将,也参与到国策里来了。

正事议完,宰相们就要散去。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求,此去河西几千里,关山重重,音讯渺渺,十年生死两茫茫,儿臣想恳请父皇做主,迎娶张侍郎之女张若兰为妻。”李岩朗声奏道。

今日议政,吏部侍郎张九龄一言不,形若丧家之犬,听到李岩的话,心里蓦地温暖,李岩雪中送炭,一片回护之意昭然若揭。

岩哥儿毫不计较张九龄数次弹劾他,这孩子心胸宽广,皇帝李隆基暗赞了一声,问道:“张侍郎,你可愿意嫁女儿?”

张若兰与李岩的事在帝都传得沸沸扬扬,也没人来上门提亲,张九龄思索片刻,点头应允:“他们诗词往来,情比金坚,微臣愿意!”

“哈哈,高将军,你的女儿一道嫁过去,朕都封她们为国夫人。”皇帝李隆基心情畅快,朗声笑道。

李岩乐得眉开眼笑,拱手道:“父皇,有了两位娇妻,李岩就滞留东都,明春才赴任河西任上。河西边事先让前瓜州刺史张守珪干着,他是久厉边戎的老将,让他带带初出茅庐的羽林武学。”

几位宰相有低头思索的,有摇头轻视的。

先让杜,郭等几位将领修城筑堡,屯兵囤粮,慢慢熟悉边境战事,就凭临战这份谨慎,就瞧得出李岩的大将之才,皇帝李隆基会心一笑:“准奏,朕还想早一点抱上皇孙呢。”

刚才摇头的张九龄上前奏道:“臣愿赴河西,为国守边,瞧瞧右威卫将军李岩如何开疆拓土,同化异族。三年为期,李将军建功立业,封王授爵,臣的女儿才风风光光地嫁给去。”

这分明是瞧不起霜儿与若兰同侍一夫,高力士有些怨气:“臣的女儿也等这三年。”

眼见鸡飞蛋打,李岩气极,娶妻生子,将她们留在帝都,我这河西大将,不是故意给皇帝去了疑心的吗?

“封王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那儿臣就等三年好了。”李岩调整了一下心情,大声奏道。

御帐殿上,李岩心念电转,凡事得会想,我有了未婚青年的身份,是不是还有在外面晃荡的机会?

……

赌一把赌对了,兄弟们投票收藏打赏支持。

135。斗智

皇帝李隆基东封泰山后,就驾临东都洛阳,恐怕要在这儿呆个一年半载才会回去。

朝廷三省六部的大臣自然就留在东都洛阳,收集民情军事,处理国家政事,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暂时就转移到东都洛阳来了。

洛阳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