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 (第1/4页)

他们看起来很专业,四五千米的雪山估计不在话下,阿里区域,有很多海拔六千以上的雪山,我估计他们是冲着那些去的。

第二拨人,是流动的散客,来来去去,人数不固定,都是些普通游客,特点很好区分,装备不多,到处拍照,而且拍照技术还不是很高的那种。第三波人主要是些摄影的,西藏是个摄影师钟爱的天堂,这些人大多不修边幅,带着沉重的摄像器材,一脸赞叹又十分沉默。

第四波人当然是我们自己,我们比较受藏居的主人欢迎,因为我们是常住的,要待半个月,常住的总比散客好招待。

接下来的十多天,和之前一样进行体能训练,我们还在爬了最近的一个四千多米高的雪峰,雪峰上流淌着清冽的雪水,洗把脸,让人从头爽到脚。接着,我们又往更远一些的雪峰出发,逐渐挑战了两座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峰,中途出了些状况,好在有惊无险,也积累了不少进雪山的经验,高原反应也逐渐变得难以察觉了。

半个月后,也就是五月初的时候,我们决定出发了。

我们要去的地方,位于龙木错东北方的位置,从龙木错,穿过一片无人区,会到达一个叫郭扎错的地方。错,在藏语中就是湖的意思。龙木错和郭扎错都是湖泊。

那片无人区是没有路的,沿途有冰河雪峰、起伏的高原丘陵,越野车可以开一部分,但如果要深入的话,只能靠徒步,得走四、五天的时间。我们估算了一下整体路程,不出意外,至少也在二十天左右。

二十天,三个人的口粮都是个大问题,这使得我们三人的装备必须得非常精而简,即便如此,负重也相当大,但没办法,我们将要在山里待的时间跨度太长了。必要的御寒、应急、登山、宿营、食物、医药等等装备,一样都不能缺。

临别前的早上,我们在藏居吃最后一顿早餐。吃早餐用的是很大的那种长条桌拼起来,食客都在一起。我之前所说的三拨人中,除了第二波是流动性的以外,第一波和第三波的人其实比较稳定。

第一波的那一行人,人数有八个,六男两女,有小年轻,也有四十岁左右的壮年人。这帮人偶尔会消失几天,然后又来这个藏居住宿,通过几次的旁听,我知道这是一支专业的登山探险队,和我们一样,这段时间同样在猛爬雪山,但他们爬是为了热身,早饭言谈间,我听他们谈起一个叫卡马鲁峰的地方,似乎下一个目的地是那儿。

我有些好奇,侧头低声问谭刃:“老板,卡马鲁在哪儿?很高吗?”

谭刃淡淡的看了对面那伙人一眼,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世界排名第五的高峰,海拔8463”顿了顿,他又加了一句:“珠穆朗玛峰和它遥遥相望,算是邻居。”

我顿时怂了,默默吃着自己那份早餐,糌粑、藏面、肉饼、酥油茶,还是挺丰盛的,我这人不挑食,只要不是太脏太恶心的东西,我都能吃下去,而且我觉得这玩意儿还挺好吃的。与此同时,对面那帮人的形象,在我心中也瞬间高大了起来。

接着,我们三人继续吃早饭,时不时的聊一下路线,也没听对面那帮人说什么。就在我们快要吃完的时候,他们队伍里那个三十多左右的漂亮女人突然对我说:“你好。”

我嘴里正塞着糌粑呢,闻言赶紧道:“尼嗨(你好)……”

谭刃顺手在我脑袋上抽了一巴掌:“吃完再说话,带你出门,八辈子脸面都丢光了。”

对面的女人扑哧一下:“哈哈,真有意思。没事儿,这东西挺好吃的对吗?是这样的,我刚才好像听你们提到龙木错,怎么,你们也要去龙木错吗?”说的多,挨揍越多,我还是别吭声好了。

周玄业点了点头,笑道:“是啊,怎么了?”

那女人笑道:“我看你们的装备都挺棒的,是要去爬5312吗?”

7312我知道,无人区一带靠东南的位置,有一片雪山带,周边还有很多冰河,那边有很多没有命名的雪峰,所以一些探险者就直接用高度来命名了。

周玄业道:“不是。”

我觉得有些好奇,5312,对这些人来说,难度似乎低了点儿,他们去那儿干嘛?

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那女人笑道:“5312虽然不高,但地势坡度非常大,相当险要,难度很高哦。那边只有那座雪峰值得挑战,所以,我以为你们是同道中人呢。”

周玄业笑了笑,没有再说话。

我们完善的装备显然引起了这波人的好奇,队伍里的另一个年轻一些的姑娘又追问道:“不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