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而对于意识的认识,《内经》有“两精相搏谓之神”之光辉论断。也就是“客观物质与客观物质的反应”。人的大脑也为客观物质之一,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之中的反应,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包含在“两精相搏”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只是“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中的意识的一小部分。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发展有什么好处呢?《金匮》:“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为人器官的一部分,若以“两精相搏”断,肝脾自有自已的意识,而非人的整体意识。见肝之病,必先实脾。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断,肝脾没有意识,意识只存在人的大脑中。这时见肝之病,医肝而不必实脾。二者有天壤之别。这也是中西医的差异。

由“两精相搏”论断第三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此中的人心若以广义而推之为阴阳二气,则就成了第一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因为有人定义上的阴阳,所以必须有人的参与。人的参与,将心比心,就可以揣度宇宙间的阴阳。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守恒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阴阳大道第二守恒定律(无极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无极与太极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此即是佛祖所言的业力,一切物都逃脱不掉。

大道初生,即是无极,无极一现,便化太极,此中无极为静时阴阳,化太极后,即生出阴阳二气,为动时阴阳。无极守恒定律实际上即是太极守恒定律,只是静时与动时的区别。无极守恒,即是有无相生,太极守恒,即是气聚为形。

阴阳二气,各为一太极,同处一太极体中,如同物理学中的质点。阴处气多,而能力小,阳处气少,而能力大,气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差别,便形式了阴阳二气的消长,控制能力相等时,便是阴阳二气的相对平衡。

设无极未动时,阴阳二气之端便是极点,阴极有气无能力,阳极无气有能力,二者控制能力相等,便是无极平衡,此状态不存在。太初之时,或收于阴极,或散于阳极,极则动,动则成太极,或阴极化出能力,而气渐少,或阳极聚则成气,而能力渐不足。在阴极化出能力时,为大爆炸之形成大道,在阳极聚则成气时,为白热化形成大道。阴极与阳极的相互转变中,阴阳消长在其中,此为二体一端。自一端二体互相转变的一个过程,佛祖称为一劫。

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生后,万物皆在太极体中,即是现在的时刻。

在太极体中,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所变的只是内部气与能力的转变。选择一个太极体进行研究,僻如风的形成,是由于气体的流动。在寒处,气聚则厚,而能力低,在热处,气散而薄,而能力大,寒热的控制能力相等时,便为无风。当日北移时,在北半球,热处渐得能力(此时气亦在变少,但微小不足道,可略不记。),此时热处的控制能力增大,便是向北推移,此时便是暧风。在寒处,由于热气的挤压,气聚的更多,二者若平衡时,则相对无风。当日南移时,热处的能力则渐少,相对寒处的控制能力大,则为寒风。

再僻如研究日与热处组成的太极体。当热处受日热时,此时必是日热的控制能力大于热处的控制能力,此即是日光照在了大地上。若再把寒处加在此太极体中,为日光,寒处,热处三者组成的太极体,此中寒热为一太极体,此太极体又与日光成一太极体。寒处在远日方,热处在近日方,日再向寒处移,则热处的控制能力在变大。此时再研究热处时的气与能力,由于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则热处大道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热处能力增大,能力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能力向气转变。气则相对欲增加,此时气的增加远远小于能力的增加,可略不记。气亦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必向处扩长。在气增减略不记时,便可以成为能力守恒定律,同样,在能力增减可略不记时,便是气守恒定律。在近极点处,气可转成能力,能力亦可转成气。这是一个重要的推论。

阴阳大道守恒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对此三大守恒定律有何应用?第一定律为业力,病理中常用,当人受病时,为病的控制能力大于人的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